一
作为群体认同的不同类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联程度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某种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表现尤其明显,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保持和谐一致的时候,区域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和稳固;反之,社会秩序则面临失范可能。认同构成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存在和维持的核心决定因素。[1]因此,任何一个执政当局都期望以某种方式来提升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在一致性。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全球范围的民族主义运动,民族政治冲突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发生,这让研究者和管理当局不得不正视两种认同群体在社会冲突发生和持久性方面产生的相关影响,提升国家认同在边疆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迫切。
国家认同是成员个体对所属国民身份的知悉和接受,它代表了“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2][p.12]的心理活动。当然,国家认同同样也体现为成员个体对国家政治体系采取的理解、支持等行为选择。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且不可分割。然而在认同的优先次序上,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胞情感,应该居于首位。这仿佛与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理论存在丝微隙罅,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受到3重承认:每个人作为不可替代的个人,作为一个族裔或文化群体的成员,作为公民(即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都应该能够得到对其完整人格的同等保护和同等尊重。[3][p.660]当然他在另外的著作中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制度下的公民资格能够成为团结一切外来者的一体化力量。[4][p.138~139]因此,以公民资格为代表而不是其他(族群)来建构共同体,进而强化国家(政治)认同,这个是可以做一个逻辑性的优先排序的。这也是我们强调国家认同“共同利益”理性权利的必然结果。如果从公民身份的塑造和权利资格的构建来看,强化国家认同的线索不外乎可遵从以下路径展开:一方面,国家要保障民族这种文化异质性要素及其承载和衍生的集体文化权利,这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原发性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成员作为公民个体的应享的各项自由、政治权利、经济福利权利等,理应得到保障。“正是现代国家给予其国民的实际经济利益和法律保护,共同创造出民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意识,”[5][p.62]国家认同的关键就在于国家能够在民族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通过“各种平衡策略和氛围营造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公正的安全感”,[6]满足成员个体的各项经济福利权利要求。因此,非要从多面向的国家认同纬度中找到基础性的内容,我们认为由公民资格赋予的基本权利及经济福利,理应成为首选。
“中外经验表明,以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中社会认同的基础。”[7]已有的研究证明,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更多的是福利政策塑造的结果,而较少与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有关。[8][p.212]这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少数民族能够通过相应的民族身份,获取基于身份资格的福利保障和倾斜性的发展要素供给;而在特定的区域,比如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福利政策同时也强化了个体的国家认同。[6]边民在与相对区域的同源族群的交往比较中,感受到了身份资格及权利配置的优越性,从而确认了所属政治体系的优越性,进而形成特定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行为选择。
经济福利能强化国家认同的基本逻辑根植于国家合法性来源上。一个国家要想取得长久的稳定治理,仅仅依靠暴力是不够的。必须采取更加权威化的手段,积累和巩固更多的合法性资源,使公民个体从心理上认同和服从国家的统治秩序。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一切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对利益的追求。[9][p.82]经济福利构成了公民个体最基本的利益需求,也是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和逻辑起点。国家只有提供给国民基本的福利保障,并且创设条件让国民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国民个体才能够从内心建立共享的价值、信仰、认知和行为取向。因此,国家认同的基本基础就是利益共享。假如一种国家认同没有利益共享,那么认同的建构必然是一种强制性的协调,可能一时有利,但长期可持续性则无法期待,对国家长期团结稳定也无裨益。
经济福利强化国家认同的内在机理源于人类对幸福的永恒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幸福的历史。尊严而幸福地生活,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人的天性和基本权利。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建立在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一切有利于人们幸福生活的政治实践,必然赢得人们的支持和欢迎,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必然增加公民个体的国家认同。纵然幸福的内涵和体知千差万别,但幸福感存的底线条件却基本一致:罗伯特·莱恩(Robert E.Lane)认为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basic needs)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太可能感到幸福。[10][p.38]对于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众来说,基本需求水平与内地存在差距,人均收入每提高一点,享有的福利多一点,必然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因此,国家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福利保障,有利于老百姓从感受幸福的意识行为中凝练国家认同。
“经济福利、社会保障与国家认同”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857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