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它对社会每一位成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制度变迁的滞后性,养老金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却成为了社会不公平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废除双轨制的呼声愈发强烈,养老金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养老双轨制,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养老金与企业人员的退休养老金之间实行差异性的制度。针对这一特殊的制度,笔者郭施亮认为主要存在以下的区别点,其一是两者之间的养老金替代率不同。以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为例,15年前的平均替代率达到76.3%,而如今普遍的替代率不足50%。然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替代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的水平。两者之间较大的养老金替代率成为主要的区别点;其二是细分的养老金组成成分不一致。一般而言,全部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等成分组成。然而,在中国社会,大部分企业职工仅仅依靠基本养老金维持生活,而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不足5%。相反,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不需要缴纳个人费用,相关责任基本由国家统一负责。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资料显示,当前国内的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所享受的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农合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可见,两者之间巨大的养老金收入差距也是加大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
自2005年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九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而从具体的数据来看,从原来700多元提高至如今的1800多元。然而,在社会养老金逐年提高的大背景下,同期的社会物价水平却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速,从而导致养老金收入增速难以超越物价涨幅的现象。另外,随着近年国内持续性地超发货币,M2与GDP的比值已经高达2:1。于是,在国内货币加速贬值的叠加效应下,养老金的年均增幅也就被大打折扣了。
一边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持续上涨,另一边又是国家对其费用的全额承担,配合基数的作用,最终导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普通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当前的养老金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若不肯改革,则社会的矛盾必将更加激烈。
谈及养老金改革,不得不说到两组案例。第一组案例是20年前的养老金改革。当时约2000万事业单位人员参与了缴费,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沿用之前的待遇标准。第二组案例就是2009年年初的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改革方案。当时管理层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进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然而,当时的方案正如今年3月份实施的国五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最终的结果也是没有进展。
随着全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整合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如果按照当前的城镇化推进速度,未来10年或将有上亿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此举也必将加重社会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期长期存在着“混账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于是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挪用现象。根据资料显示,未来社会统筹基金的缺口将近2万亿。如果未来十年有上亿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那么社会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将会无比巨大,随后导致的后果也必将是可怕的。
目前,笔者担忧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民以不平等的出让价转让土地,失地后的农民拿着一笔资金进入城镇。可惜,城镇房价高企,一般农民难以承受。另外,由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农民维权意识的薄弱,从而造成了他们进入城镇后没有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性的服务。一旦这种情况迅速扩散,那么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
养老金改革的方案其实早已存在,但是为何改革总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呢?笔者郭施亮认为,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由于相关方案涉及的利益链条太多,从而导致方案的搁浅。总而言之,养老金改革并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而是利益团体争抢各自权益的过程。
“养老金改革为何停滞不前?”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843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