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歌手赵招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唱了一首歌,歌名叫《当你老了》,这首歌的歌词改编自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同名诗作,因为“走心”,这首歌在去年的春晚上又由莫文蔚演唱。歌曲很好听,歌词很感人。我听到这首歌是在春晚过后,那时候我正在老家过春节。每年回家过春节,我都要陪奶奶聊聊天,听她讲一些他们“同辈人”的故事,但每年春节回家我也都能看到村子前面的山坡上会添了几座新坟,我知道又有几段故事结束了。这些故事的尾声可能幸福温馨,但至少有一半都带着遗憾。
人生最无奈的事情是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睡意昏沉,但依然还要活下去。用“活下去”这样的说法已经是最无奈的描述了,更为无奈的是很多农村老年人连活下去都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因为活下去不仅需要起码的物质条件,在没有力气的时候还需要人的照顾,这才是最困难的,一直向外输出劳动力的农村,现在最缺的也是劳动力。在农村生活的人被人戏称为“六一三八六零部队”,指农村除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守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这个“六零”即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现在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都是经历过建国之后灾荒和浩劫的,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被“拴”在那片土地上的,多数劳动所得都被用来维持全家的生计和养育儿女了,特别是子女多的人家,父母几乎都被掏空。
总结起来,农村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没钱养老、生病没人照顾、孤独。
按照“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这些老人一般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和解体期。这个阶段的家庭收入净流入会越来越少,而且收入来源也会越来越少,基本就是养老保险、年轻时候的储蓄、子女赠与以及一些理财收入。
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开始推行了,但一个月也就是大约一百块钱,杯水车薪,微乎其微。储蓄这一项,农村家庭有几个花钱比较大的坎,一个是儿子娶媳妇,即使免去高昂的彩礼,还是有办酒席、盖房子的支出,这些基本就要花去大半辈子的收入;其次是看病,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是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如果家里面的壮劳动力生病了,不仅要花钱治病(还不一定能治好),家庭还失去了收入来源,所以现在在农村还有很多家庭对一些慢性病或者重病放弃治疗在家等死的现象。剩下最后一项就是子女的接济了,很多时候还要借债进入晚年的农民如果没有子女的接济,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父母进入暮年的农村人其实生存压力非常大,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上有老,下有小”,没有能力接济父母不是没有可能,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父母老无所依了。
《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平的奶奶一直生病卧床,孙少平给她买的止疼片舍不得吃,每天都数一遍,最后都数得成黑球了。这样的情节是几十年前农村的描述,能清晰看到当时农村医疗水平的低下,但起码孙少平的奶奶还是有人照顾的。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几乎都到外地打工,所以农村老年人生病之后一般很难有人照顾,特别是一些不致命的慢性病,孝顺的子女会隔一段时间回来探望一下,很多人在外地打工一直都要到父母躺在医院快要咽气才匆匆赶回来。春节跟奶奶聊天,她跟我说起了之前奶奶的邻居,我的一个长辈,中风瘫痪在床,去世的时候身子下面的褥疮让整个身子的肉都烂掉了。
还有一点是很让人唏嘘的,农村老年人往往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自己生病是对子女的一种负担,因为自己对子女非但“没有用了”,还要子女花钱给自己治病以及需要子女来照顾,本来生病的身体还要背负起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生病之后都不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求生欲望,即使有这样的想法也会极力掩饰,更多的是寻求一死了之。也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农村老年人生病之后,即使是很小的病,往往都很快去世了(当然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小说《活着》的最后,福贵用攒了好几年的钱买了一头老牛,因为他看到老牛因为要被杀了,哭得可怜,他在老牛身上可能也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吧。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福贵每天跟老牛数叨着死去亲人的名字,回忆着过去,有了这些他才显得不那么孤单。
春节回家陪奶奶聊天,她跟我聊起最近去世的一个老人,说她独自生活在儿子的房子里,因为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工,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穿过大半个村子去串门,串门回来再做早饭、吃早饭。有一天串门回家的路上摔倒了,这一摔倒就没有再起来,不久就去世了。奶奶跟她比较熟,跟我聊天的时候还一直埋怨她不好好在家,腿脚不好还到处跑,要不至少还可以多活几年。我听了之后感觉特别心酸,一个人常年独居,要孤独到什么样才能天天天不亮就起来去串门聊天啊?
有人会说,农村人生娃多,儿孙满堂,只要有一个孝顺的就不至于孤独终老。其实我在农村看到的“儿孙”大多数都是孝顺的,只要在老人身边都会尽足孝道,问题就是这些儿孙一年中能在老人身边的天数一般都是个位数。我奶奶孙子六个,只有一个在身边,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
有的人从农村出去后在城里安了家,除了亲戚们家里的婚丧嫁娶,更是很少回去。孝顺的儿孙会接上家里老人一起到城里住,但多数老年人不愿进城,因为进城之后多数时间还是独处,还没人玩。
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就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即所谓“养子防老”。生儿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这是《金融的逻辑》一书作者对养儿防老的解释,他认为养儿防老既伤感情,又没有效率,风险还比较大,而且还认为“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不把“养儿防老”作为养老的我一途径,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现在的农村,养老的途径除了“养儿”似乎还没有其他选择,而不是有“更好”的选择。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迁徙,“养儿防老”已经成为一句空话,几乎都不要谈论这种养老方式的优劣性了,因为老年人防老的“儿”都进城打工了,根本不在身边,“父母在,不远游”,根本就不可能了。
现在对于农村养老唯一能够让人乐观一点的是,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推行,2014年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规定是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文/王铁牛
“农村养老:他们无处安放的晚年”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0725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