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的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于201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政一公布就引起了东莞市民的吐槽,主要是提取规则的变化让人难以接受,3月1日后无论以何种形式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均不能再以离职或失业情形提取。众多打工者愤愤不平,新政实施一个多月了,但很多人对其仍然存在很多疑问。为何缴存的钱不可以提取?还有租房提取公积金又有何变化?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东莞住房公积金提取攻略,以及常见的9大网友问答,让您快速了解新政。
住房公积金提取范围
(一)购买自住住房,建造、翻建、大修本市或户籍所在地的自住住房;
(二)偿还购房贷款本息;
(三)租住本市住房;
(四)退休;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六)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定居;
(七)享受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八)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
住房公积金提取流程
1、职工按规定备齐材料,到公积金中心或受委托银行办理。
2、经办人员审核申请材料,材料完整无误的,即予办理;材料不完善的,不予受理,退回材料并作出解释和指引。
3、名下的储蓄账户;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情形的,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只能转入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的账户。
4、职工所在单位在核实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提取转账账户、职工身份及证件等信息后,可为职工批量代办提取业务;其他人员代办的,应提交委托书及双方身份证件。
公积金提取 9大网友常见问答
Q: 新版的《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何时实施?
A:《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于201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2月29日。
Q: 3月1日后离职或失业是否还能办理提取?
A:离职或失业提取按“旧钱旧办法、新钱新办法”执行。即3月1日以前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在外市户口职工离职或本市户口职工失业时均可提取,没有时间限制。但3月1日后无论以何种形式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均不能再以离职或失业情形提取,可以按符合本规定的其他情形提取。
例如:张三(外市户口)在2010年6月在东莞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2015年3月1日的账户余额为2万元。他在2015年6月1日离职,那么无论他什么时间过来办理提取都可以提取到他2015年3月1日之前的账户余额,即2万元。2015年3月1日之后缴存的部分不可以因外市离职提取,若张三及其家庭成员在本市无自有产权住房,可以申请租房情形提取。
Q:申请租房提取有什么要求?
A:只要职工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东莞无自有产权住房就可以申请,不需要提供租赁合同、租房发票等资料,只要提供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和转账账户即可,4月1日后就可以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手机短信自助办理和单位批量代办,或到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194个网点临柜办理,申请门槛低、手续简单、办理渠道多样。
Q:租房提取的额度如何计算?
A:租房提取的额度按照以下规则计算:
(1)自《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之后、申请日之前(不含申请当月)缴存月份的住房公积金,即4月1日后开始可以提出申请;
(2)每次分别计算可提取区间的最大可提取额度,当次租房提取业务完成后,下一提取区间重新清零计算最大可提取额;
(3)符合缴存月份的按照不高于职工月缴存额(单位+个人两部分)的60%且不超过540元的规则计算。
Q:租房提取的家庭成员包括什么?
A:家庭成员包括职工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未满18周岁),职工本人、配偶可分别计提不高于职工月缴存额(单位+个人两部分)的60%且不超过540元的金额。
Q:建造、翻建和大修哪里的住房可以申请提取?
A:建造、翻建和大修在东莞或职工、配偶户籍所在地城市的住房即可申请提取公积金。
Q:建造、翻建和大修住房的可提取额度如何计算?
A:建造、翻建和大修住房可提取到经有关部门批准建造住房当月申请人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但不可超过发票所载支出,且不可超过计算单价200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144平方米的预(决)算金额。
Q:还贷提取的额度如何计算?结清后是否还能提取?
A:申请人可提取至该笔贷款结清当月账户余额,但夫妻双方累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贷款实还本息总额,且贷款结清后只能办理一次提取。存量档案中,已经办理过利息提取的职工在此笔还贷档案中不能再次办理。
Q:父母、子女关系是否可以办理提取?
A:(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住房和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等情形,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提取人范围为职工本人及配偶,父母、子女关系不可以办理提取;
(2)重大疾病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的提取人范围为职工本人、配偶、父母和子女。
“东莞住房公积金提取攻略”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zhishi/gongjijin/104761.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