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网社保新闻政策法规社保查询维权案例社保观点社保知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办理指南社保问答社保计算器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保新闻 >

2005年人身险市场回顾及2006年前景展望

 字体时间:2015-01-17来源: 中国社保网编辑:社保网-夏宇
【导读】:2005年是中国人身险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国内保险市场对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国内寿险市场自此进入全面竞争时期,这一年同时也是中国人身险业进入全面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第二年,寿险公司的业务调整进入相对理性和


2005年是中国人身险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国内保险市场对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国内寿险市场自此进入全面竞争时期,这一年同时也是中国人身险业进入全面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第二年,寿险公司的业务调整进入相对理性和平稳的轨迹,业务调整效果初步显现。认真总结和回顾2005年中国寿险业走过的历程的经营历程,全面预测和分析未来市场的走向,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政策,促进人身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2005年人身险市场发展回顾

下面我们将从业务发展、市场竞争、经营模式、保险监管、投资环境等五个方面,分别对2005年人身险市场发展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业务发展

(1)业务增速回升,健康险和意外险增幅较高。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697.48亿元,同比增长14.5%,扣除中意人寿近200亿元的团险大单,同比增长8.34%,均高于2004年7.2%的增长速度,市场回升态势明显。分险类种看,寿险保费收入增长 13.78%,意外险增长20.35%,健康险增长204.02%。2005年寿险深度2%,与2004年持平(按最新经济普查数据计算),预计寿险密度约280元,增加40元左右。

(2)以效益和价值增长为核心的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各寿险公司继续坚持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方向,按照利润、效益和价值优先的原则,合理平衡业务规模与效益、价值的关系,主动压缩保障成份低、缴费期限短的趸缴产品,停办亏损业务。数据显示,2005年,寿险公司新单期缴比例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各公司都加大了个险业务的发展力度,重点发展个险期缴业务,提升期缴业务和长期险业务占比,提高寿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团险业务上,压缩资金型业务规模,大力发展企业员工福利保障计划和短险等效益型险种,提高团险自身的盈利能力。在银行保险业务领域,面对手续费节节攀升的窘境,主动收缩5年期趸缴产品,提高10年期业务占比,同时大力发展期缴业务以及万能险等效益型险种。我们估计,全年个人营销业务新契约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3%左右,个人营销业务新契约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银保业务增长8%左右,团险和其他渠道增长35%左右。

(3)企业年金市场缓慢启动,成效不大。作为未来团险业务的主战场,国内企业年金业务在2005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都在跃跃欲试,准备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切分这一块诱人的蛋糕。平安保险和太平人寿相继成立了养老金公司,专营企业年金业务,中国人寿的养老金公司也在筹备当中。但是,由于相关税收政策的制约以及新旧体制转轨带来的摩擦和利益重新分配带来的矛盾,业务进展缓慢。除太平人寿接管辽宁试点的企业年金业务外,其余地区收获很少。

(4)新产品不断推出,对业务拉动的作用明显。2005年多家公司相继推出了全新改造后的万能险组合险种,这种集投资-保障功能于一体的新险种组合在市场上迅速火爆,成为2005年新产品中的最大亮点。有些公司在个险或者银保领域 50%以上的收入来自万能险业务。与此同时,市场细分不断加深,针对医疗、养老和儿童的新产品大量涌现。

2、市场竞争

(1)外资经营范围和区域快速扩张,新主体快速增加,全面市场竞争时代来临。按照中国入世承诺,2005年外资开始全面经营团险业务并大举进军银行保险领域,机构快速扩张,全年共增设分公司18家,并新增3家新主体。绝大多数国际保险业巨头均已合资、独资或参股方式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全年新开业中资公司 4家,分支机构增加10家。与此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银行准备大规模进入保险业。截至2005年年度,已经开业的寿险公司全国共有 38家。其中,中资15家(中国人寿股份和集团合计为一家),外资(含独资、合资)23家;专业寿险公司35家,养老金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1家,寿险市场供给接近饱和状态。

(2)继北京成为新竞争焦点后,竞争重点开始向二线区域延伸。2005年北京市是竞争主体增加最多的地区,全年新增主体13家,其中外资10家,中资3家,中英和中意人寿管理总部相继或从广州迁入。与此同时,外资和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开始进行机构扩张,重点是江苏(4家)、山东(2家)、青岛(2家)、浙江(2家)、四川(2家)、湖北(2家)、福建(2家)等二线区域。这些地区大多数具有人口多、竞争程度中等、寿险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大等特点,将成为未来竞争和业务增长的主战场。

(3)老三家的寡头垄断地位和中资公司的垄断地位没有根本改观。从规模保费收入占比看,2005年中国人寿(含集团)、平安寿险、太平洋寿险这三家中资老大合计市场份额比2004年下降了6.26个百分点,但是仍然保持76%以上的绝对份额,其中仅中国人寿(含集团)一家就达到了50.2%。

外资寿险公司随着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的拓展, 2005年业务规模快速成长,合计市场份额达到8.8%,比2004年增加2.5个点,但是,扣除中意人寿特殊团单后,市场份额仅为3.4%,仅提升 0.8个点,中资公司仍然依靠经营时间长、机构网络多的优势保持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产险公司数量的增长和分支机构的扩张,产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的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其保费收入占人身险市场的1.38%,占人身意外和健康险保费收入的11.31%,这一数据比去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

(4)在团险领域,合资公司股东关系形成的特殊竞争优势开始显现。2005年中意人寿签下了中资股东-中国石油近200亿元的天价团险保单,为中石油近 30万退休职工提供员工福利保障计划,海尔纽约也准备拿下中资股东-海尔集团的团险业务。目前合资公司由股东资源形成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保险市场开放过程中的阶段性政策,这一特殊优势的存在,不仅对团险领域的传统营销模式形成冲击,也为市场的公平竞争带来了阴影。

(5)高级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竞争及流动性加剧。随着新公司的开业及分支机构扩张,保险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显现,挖角和人才流动成为必然的结果,寿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频繁流动和区域市场寿险公司骨干集体跳槽事件,在2005年层出不群。

(6)电话营销、专业中介代理等新渠道增长迅速。随着个险、团险、银行保险业务竞争的加剧,许多公司都在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和业务增长点。招商信诺利用招商银行的客户资源,采用电话营销模式在深圳、广东、北京等地斩获了数千万元的保费收入,海康人寿的电话营销模式在银保业务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中英人寿依靠强有力的专业代理跻身外资寿险前三甲。[NextPage]

3、经营模式

(1)综合经营模式与专业化经营并举。随着市场开放和竞争加剧,综合经营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要经营模式。继国有商业银行宣布进军保险业后,大型保险公司也积极筹划,开始多元化扩展。平安保险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家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于一身的综合金融集团;中国人寿在拥有寿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公司后,准备进军财产险和银行业;人保控股已经拥有产险、寿险、健康险和资产管理公司;新华人寿准备建立以寿险为核心,拥有产险、养老金、健康险、资产公司、代理公司在内的多元化保险集团。与此同时,中小保险公司将继续保持专业化经营模式。

(2)内涵式、集约型增长。大中型保险公司机构铺设基本完成,单一依靠机构扩张和人力增长来拉动业务增长的潜力很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增员难度的加大,开始转向内涵式、集约型增长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关、停、并分支机构,调整作业布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人均产能。许多外资寿险公司采取精兵制、员工顾问式营销等模式,人均产能大幅度提升。

(3)股权结构的改造。经过多年谈判,美国凯雷集团携其战略投资者保德信向太平洋寿险注资4亿美元获得24.975%的股权,太保集团也以对等的方式向太平洋寿险注资,太平洋寿险偿付能力危机暂告一段落,同时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许多合资寿险公司由于长期经营亏损,中外股东经营理念的分歧,有转向外资独资经营的趋势和可能。

4、保险监管

2005年保险监管机关继续遵循一手抓监管、一手促发展的宗旨,不断强化保险监管制度建设,同时积极消除妨碍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壁垒,为保险公司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监管环境。

(1)初步建立了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支柱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体系。

(2)支持和促进保险业发展的举措不断出台。一是积极支持寿险公司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二是颁布了最新的生命表(2000-2003),为人身险市场费率自由化、鼓励产品和业务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积极拓展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和范围,增加投资手段和工具,重要的措施包括允许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允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投资、增加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允许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了行业投资环境和水平。

5、投资环境

随着国内债券市场的回暖、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和投资制度的逐步规范,2005年保险业投资收益率达到3.6%,比 2004年提升0.7个百分点,为提升保险业效益水平和利润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保险资产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保险资金运用中债券投资比例首次超过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上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二、2006年人身险市场前景展望

1、良好的外部环境

城市化、世界工厂、内需增长模式的建立等因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在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 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为人身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人身险市场自身需求看,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中产阶层的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我们预计居民和企业对人身险的潜在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2、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人身险市场发展面临着很好的战略机遇期,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和垄断竞争,未来发展中还有许多亟需克服的瓶颈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不足,尤其是保险业发展急需的精算、投资、综合管理、营销管理等高级人才数量不足,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诚信水平不高,营销队伍素质和技能需要大幅度改善。三是经验、技术欠缺,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团险和银行保险领域盲目攀比手续费,出现过度竞争。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未来收入预期不明朗,潜在的保险需求难以有效释放。五是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全部完成,金融体系还不完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保险资金运用受到较大限制。

3、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1)结构调整和转型基本到位,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2005年。2006年寿险公司将继续延续两年来的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方向,在年底前各条业务线的结构调整将基本到位。我们预计,个险营销新业务保费收入将在2005年谷底的基础上实现小幅的反弹和回升;团体业务将难以重现2005年的天价保单,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负增长;银行保险业务将在结构转型中保持一定幅度的正增长。

(2)企业年金业务仍然难以有大的作为。受国家整体财力的制约,我们预计中央政府难以出台全国性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企业年金管理体制转轨中的矛盾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保险公司在年金业务中的优势仍然不突出和明显,因此,对保险公司而言,2006年企业年金业务仍将保持缓慢进展的态势。

(3)二线区域成为竞争焦点和业务增长点,分支机构人才流动将继续。继京沪穗一线区域成为竞争中心后,市场竞争的重心将会逐步转移到江苏、浙江、山东等二线区域,这不仅会提升这一区域的竞争程度,加剧人才流动的步伐,同时随着机构和网络的扩张,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预计将成为业务新的增长点。

(4)集约化经营趋势将更加明显。我们预计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全国作业布局的大中型寿险公司,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营销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强化增员选择和培训力度,加大跟踪督导力度,提升营销队伍人均产能。新公司将继续保持外延式增长加上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来实现业务的有效增长。

(5)效益水平进一步提升。2006年,随着国内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资本市场将出现回暖;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投资范围的进一步放宽,资产管理公司的进一步规范和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寿险公司的投资水平将一步提升,进而有效提升寿险公司的效益水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 2006年3月16日 作者:太平人寿企划部 梁树春 刘兰

“2005年人身险市场回顾及2006年前景展望”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896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文章采自网友投稿刊登及网络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中国社保网是一个公益性质网站。文章版权永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文已帮助

最新刊登

1

赞助商链接

猜你喜欢

今日热点

【以案说法】自愿放弃社保,可以吗?

点击排行榜

  • 新闻
  • 观点
  • 政策
  • 案例
  • 知识
  • 办理
  1. 2016事业单位事假、休假、病假的有关政策规定
  2. 2017年上海最新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一览表
  3. 国家医保局: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93万人次
  4. 社保怎么补交?农村户口的要怎么补交社保费?
  5. 2017年已经到来:社保卡等新规你必须知道
  6. 内蒙古社保卡进度查询
  7. 2016公务员最新级别工资一览表
  8. 个人可以补缴社保吗?个人补缴社保流程
  9. 社保断了需要补交吗?中断之后如何补缴?
  10. 2015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单位缴费比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