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未来二十多年是关键时期
由于计划生育等政策,使得中国未来"4-2-1"家庭将越来越多。(刘大伟)
“小不点儿,我老的时候你会养我吗?”当35岁、刚刚当爹的韩文山把出生没几天的儿子从北京妇产医院接回家里时冒出了这么一句。
中国素有“养儿防老”的传统,但是在通往现代化的里程中,这一观念逐渐被淡化。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身体素质加强,中国也出现了与世界其它很多国家同样的趋势--长寿和低生育率,人们活得越来越长,生的孩子越来越少。而20多年前开始推行“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如今许多中国家庭(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都身处典型的“4-2-1结构”--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两对老人(他们各自的双亲)、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他们老了又需要这唯一的子女来照顾。
不过,在此背景下,一个悄然隐伏、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却无法忽视的巨大障碍正横亘在中国人面前,这便是人口的“老龄化”。
老龄化速度快
老龄化是长期趋势,正在影响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前不久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上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
庞大的老年群体无疑需更多人力物力去照顾,养老院也要不断添加床位……特别是,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现实。而人口老龄化关涉到社会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它给每个家庭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更会形成令人不安的经济后果和社会问题,给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供应、养老金体系乃至家庭社会伦理观念提出最严峻的挑战。
“我早已从报纸上得知,1999年中国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我不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一度认为,养老是一个离自己挺遥远的话题。”韩文山说。
他与妻子陈净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和社会医疗保障。他们与韩的父母同住。每隔几天,陈会到自己父母那里看看,帮助收拾收拾家务,更重要的是陪老人聊聊天……直到去年,父亲的一场大病让韩切实感受到养老和养小(包括孩子在其母亲的独子里)的双重压力,“真有点儿力不从心。”现在回忆起来,他都有些后怕:治疗与住院费加在一起有十几万,虽然老人也有基本医疗保险,但由于原所在单位效益不好,大部分无法报销,而老人1600元左右的退休金显然不够支付医院费用。“钱差不多都是我们夫妇俩出的,几乎所有积蓄都要光了。”韩文山说。在一家民营公司上班的他称自己“还算富裕的”。
图为2006年10月,空巢老人在社区的帮助下组成互助家庭,三个老人正在包饺子。(刘海峰)
老人病愈出院之后,韩文山去银行给各自父母均开了一个账户,每个月都存入一笔钱。“跟保险差不多,当作备用资金,万一有大笔的医疗开支,就动用这笔钱。”现在,每个月除了给父母存养老备用金以外,他还要给孩子存一笔数额不小的教育基金。“这些日子忙得‘昏天黑地’,可大部分工作都是自找的--养老费,教育费,日常生活费,房贷,不玩命干活怎么扛得住?!”
韩文山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也开始有了计划。一方面往银行里多存些钱,并购买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同时还“玩玩”股票,“多个来钱的渠道。”
“在养老方面,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要有前瞻性。”韩很担心,“在我同龄人或同事上下,有此看法的人还为数不多。”
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应对老龄化在思想、物质等不少方面还缺乏准备与应对措施。但他也承认,老龄化现象的巨大影响已经引发中国官员和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会坐视危机的发展。
的确,有关方面正在行动,以设法寻求解决的方案。不过,几乎每个人都同意,没有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难题之多,令一些专家以“捉襟见肘”来一言以蔽之。例如,在他们看来,中国退休年限间隔颇大,一般从50岁到60岁之间都可以,因而建议可以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现在女职工55岁、男职工60岁的退休年龄在2030年之前推迟到65岁。不过,尽管提高退休年龄可以缓解养老金系统的压力,但同时让年轻人更难找到工作,并且,许多年龄较大的人也会产生怨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大好年华”没有赶上中国经济繁荣的好时候。还有专家建议,可以进一步放松生育政策,而立即遭到另一些专家反对,他们认为“这可能也于事无补”。其理由是,内陆贫困地区可能会生更多的孩子,但城市人则越来越放弃生更多的孩子。依据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任远教授的说法,更多的生育只能改变一个社会整体的人口结构,延缓老龄化进程,但对老龄人绝对数量的增加并没有什么影响。
更大的一个不利因素也许是,中国仍是一个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经济实力和手段很有限。“其它大多数国家在达到类似的老龄化程度时,它们的人均收入都是中国目前的3倍以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指出。
很显然,中国遏制、扭转和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针对“未富先老”的国情,只能另辟蹊径。
不少专家表示,现在仍有机会寻求到最终的解决办法。同时,他们也提醒说,机会之门有可能在未来25年内被渐渐关闭。2006年2月23日,国务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01年至210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示,2030年至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在2030年之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说。“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的转变。”据李本公介绍,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是5%,属于成年型,而到了1999年就达到了10%,变成老年型。由此,有关方面预测,中国老龄人口化最严重的时候(峰值期)是在2051年,届时老龄人口将达到4.37亿,而到了2030年形势就会最严峻。“我们要抓住‘黄金机遇期’,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会追悔莫及!”李说。
众多老人的心愿:“居家”养老
图为2004年江苏省如皋市举办的一个长寿趣味运动会,长寿老人正在参加"穿针"比赛.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徐澎)
今年74岁的邢礼老人家住北京宣武区。老伴前年去世,两个子女都在国外工作,是典型的被称作“空巢家庭”的一员。女儿总是来信劝他或到加拿大与她同住,或去养老院。“我都不想去--人生地不熟的,不方便,还给人添麻烦,而且,我担心会死在她家,所以宁愿呆在北京自己家里。”邢礼说,人一旦老了就有落叶归根的心理,不愿离开熟悉的家园到其它养老机构去。
在中国,抱有同样心理的老人很多很多。如今,中国人长期引以为荣的“大家庭”观念相对淡化,老少分居倾向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增多,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退化。
而《2001年至210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天津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等专家认为,从中国人的经济水平、伦理观念等方面考虑,居家养老还是最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方式。
老龄人口增加推动着人们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在社会保障负担重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解决养老问题变得不太现实,养老需要借助各种社会的力量。
邢礼很是幸运,他所在的社区模仿托儿所的模式设立了“托老所”,提供给老人们吃饭、娱乐、休息等设施和服务,邢礼老人白天可以在那里度过,晚上则回家休息。
在北京等城市,这样的托老所越来越多。而现在的问题是,其数量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家住北京呼家楼的老人叶微,等了近半年,至今还无法把自己“托”出去。“我们街道托老所早已住满,附近的暮年颐乐园是个二层小楼,也住满了。”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数量确实还很有限,公办的近4万个,社会办的1700多家,共有床150万张左右。”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贾晓九处长表示,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如城里、近郊的养老院床位紧缺,远郊的床位有空闲;“养老院本应多收住需要护理的老人,现在却主要收住健康老人,原因是缺少医疗服务功能。”
为了解决养老机构少的问题,北京等地的一些社区还学习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开展“时间储蓄”计划,由退休的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充当志愿者,无偿照顾年龄大或者生病的老人,并纪录照顾的时间,等到这些志愿者需要别人照顾时,也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相同时间的无偿照顾。
在老人独居现象盛行的大城市,近期又催生了一种“独居而又不与儿女分离”的居家养老模式,即老年公寓。
与以往中国传统福利型不同,现在诞生的老年公寓,与西方一些国家操作模式相同,基本上都属于市场行为,由开发商投资兴建,但又不同于西方那种儿女与父母相对独立的模式,更具有中国特色,平时老人独居,但是周末节假日又能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老年人普遍面临着与孩子分开居住的孤寂,而子女因忙于事业也难以为老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居家养老面临着照料、安全、护理、保健等方面的冲击,老年公寓等新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曾经任职于上海老龄科研中心的研究员寿莉莉认为。
改善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是我国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与此同时,又有资料显示,国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已经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每一个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了个人账户。而此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现收现付”模式,统一筹集劳动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职工单位负责实施。个人在工作期间不用交纳任何费用,达到退休年龄的国有企业职工都有资格领取退休金。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个人账户的安排,也就没有相应的资金积累。也正是由于没有资金积累等原因,如今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内资金大多被挪用去为已经退休的职工发工资,去补旧体制的“黑洞”。而近几年挤占挪用社会保障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如何解决空账和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8000亿的空账是个大问题,但这不是老百姓要担心的问题,即便账户是空的,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也有能力补足。”社会保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不主张过分渲染空账问题,“实在没有必要让普通百姓为此担心.。”他解释说,中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持续27年高速增长,这种奇迹还在继续--2006年的GDP将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肯定超过3.5万亿元,国家经济实力与财政实力越来越雄厚,“况且个人账户的空账是历史形成的,因而也需要用历史的办法去解决,可以通过若干年而不是一年来解决。”
正在进行中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一个关键点是,避免把年轻职工个人账户中的存款结余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情况出现。这个新制度遏制住了养老金缺口继续扩大的趋势,为以后年轻人的养老减轻了负担,但是以前的养老金缺口如何填补,怎样保证不同社会结构人群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将是执行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应该说,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的说法,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同样也建立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制度,由国家财政或单位按国家规定标准支付离退休费。
中国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努力增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资金储备,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并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中央政府还加大了财政补助力度。
中国政府也着手发展补充性养老保险,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实行基金完全积累,个人账户管理。国家还鼓励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多渠道加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北京周报中文版 本刊记者 唐元恺 2007-1-10
“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623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