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上海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集聚了大量金融资源;但是,金融活动、金融交易的“放量”,金融资源的有效释放,还有赖于大量先行先试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
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都在思考,金融创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既要深刻地认识到在制度监管和道德约束缺失的条件下,金融创新受到过度贪欲驱使,必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还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我们的问题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因此绝不能因噎废食。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经验充分表明,只有不断深化推进金融创新,才能更好地解决金融业自身发展面临的难题,更好地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机协调。
金融创新必须深深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如股票之于企业融资、期货期权之于套期保值、保险之于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等,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研究推动金融创新、金融资源释放的根本出发点,“量身定做”创新的金融产品;要把是否取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综合经济社会效应,作为检验和评价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释放成效的最终标准;要看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释放是否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符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内含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
让补充养老体现效率功能
针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难点和瓶颈,上海在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释放方面大有可为。
比如,近来社会各方十分关注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目前的情况是,基本养老保险承载了体现公平和体现效率的双重诉求和过重负担,待遇水平刚性增长,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很大。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的调整和完善,还应注重借助包括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释放在内的制度外创新。如将现在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承载的部分“效率”功能,纳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内,不必使所有人的养老待遇都依托基本养老保险;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实质性地降低企业和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成本,提高个人自我保障水平,促进补充养老保险快速发展,从而构建国家、企业、个人合理负担,基本养老和补充养老相配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同时也为拉动内需提供长期的动力;通过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和增加产品,确保养老金资产长期保值增值,以部分缓解财政压力,又为拉动投资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通过发展现代金融服务,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金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养老金管理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综合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压力,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并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养老金可投资基础设施
国家为扩大内需、保增长,正在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养老金是为退休积累的保障资金,有规模大、投资周期长(一般长达20-30年)的特点,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很好的匹配性。我国在这方面可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辟养老金投资基础设施的通道,通过养老金创新投资带动金融资源的有效释放,既帮助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使广大养老金参保人充分分享经济建设发展的长期成果。
近期,国家出台了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上海紧密联系实际,确定了重点推进的六方面内容。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养老金管理机构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机构主体之一,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源有效释放的重任。紧紧抓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所蕴含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金融创新与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更加自觉地以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养老金管理机构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靠创新支持养老保障体系”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072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