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方式仍将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养老保险制度想要完全替代这些保障形式,还需要一个长过程。
主持人:农民日报记者 施维
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 徐小青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该举措被看作是具有和2006年废除农业税同样的意义———中国亿万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享受到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如何理解和认识这项重大政策的意义,从这开始,要实现中国农村社会“老有所养”的制度性保障还有多远的距离,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本期对话,我们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副部长徐小青,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此次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件,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都是“养儿防老,靠土地保障”,这个决定为农民养老获得制度性保障开启了坦途。您是如何看待此次养老保险试点的重要意义?这一决定出台的背景是怎样的?
徐小青: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要鼓励、支持、探索、建立国民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这次会议的决定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我们国家现在的老龄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在很多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个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大量的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剩下的都是老人。根据有关学者计算,2005年我国是100个在职工作的人要养活16个老人,到2025年,也就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5年之后,在职工作的人所要担负的赡养责任将要翻一番,整个社会的养老责任越来越重。而且,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随着大家庭的弱化以及出生率的降低,其作用也在逐渐减弱,所以需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主持人: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始探索养老保险试点,我们称之为“老农保”,但由于制度设计、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原因,“老农保”的工作基本停滞了。与“老农保”相比,此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哪些特点呢?
徐小青:既然说是保险,那么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出资保险。同“老农保”相比,此次试点最关键的内容是新的筹资模式。老农保为什么停滞了?因为当时筹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集体没有补助的能力,政府扶持政策又长期难以到位,实际上就成了农民自己出钱给自己养老。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就不高。而此次“新农保”的“新”就在于财政要拿出钱,特别是中央财政要出钱,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体现了政府责任,总体来说这个模式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保险的特质就是需要参保的人多,形成规模。现在养老保险试点的模式就是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的方式来激励、鼓励农民参保,扩大人数,凸显了个人、集体、社会、政府责任相结合的制度保障特性。
主持人:会议明确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对于这十二个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徐小青:“保基本、广覆盖”这两句强调的是一个意思。要知道,养老保险说到底和商业保险是有区别的,严格来说它并不属于保险的范畴而是社会福利的范畴。因为保险尤其是商业保险的特性是保小概率的事件,比如财产险、车险、火险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其中的盈利与运转。而养老问题绝对是个大概率事件,因为人人都会老。所以它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就必须保证广覆盖。现在不管是农民的收入、村集体收入、各级财政收入都是有限的,在保证广覆盖的前提下,就必须强调“保基本”,低水平起步。当前设计的方案是,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起步,地方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但不能减少。这个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逐渐提高的,现在刚开始建立,标准也不宜定得过高。
“有弹性”强调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情况差异很大,要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制定相应的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具体的保障方式的设计也可以有不同。比如北京现在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其财政补贴方式是在缴费时补贴、领款时也补贴,每人每月280元养老金,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没有能力缴费的老人,同样每月也能够领取200元的养老金。这实际上是把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和救济制度结合起来了。还有很多地区采取的是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些类似于城镇养老保险。方式是多种的,允许各种尝试。
“可持续”强调的是加强体制和机制建设。主持人:有人担心,一旦全面推开农村养老保险,财政将面临极大压力。特别在目前经济比较困难、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再增加农村养老保险补贴这块开支,中央财政负担不轻。
尤其是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财力困难,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会面临巨大障碍,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徐小青:从中央财政的角度来看,即便覆盖全国农村1亿多老年人口,如果按三方缴费、低水平起步与平均每人月55元保障水平算,财政是可以承受的,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而且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改善农民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方财政而言,可能中西部地区会存在一定压力,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存在地域差异,对这个问题,中央财政在补贴中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别补贴,不是全国“一刀切”。对中西部地区补贴多一些,东部富裕的省份中央财政补贴少一些,集体、个人出的多一些。随着经济发展,比例也会相应地调整。
主持人:对于此次试点的意义,虽然舆论都在强调“农民的养老问题,自此变为从养儿防老走向社会养老”。但是冷静客观地评价当下试点的标准,似乎还难以说已经可以承担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一些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领域的工作我们同样不可忽视,您怎么看?
徐小青:毫无疑问,传统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方式仍将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养老保险制度想要完全替代这些保障形式,还需要一个长过程。但是现在这个制度框架毕竟是搭建起来了,农民养老的制度性保障走上了正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会逐步完善起来的。我们现在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必须要考虑到如何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不能说有了这个,其他的就不要了,这不现实。
主持人:总的来看,要保障此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现预计的目标,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徐小青:首先,要把握好中央提出的十二个字的要求,看清楚方向、想明白思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其次,中央提出的各项方针、原则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落实,比如缴费的标准、补贴的方式,这些都要做细致的调研和论证。有些地方过去已经开展了相关试点,这就有一个过渡的问题,有些地方以前没有做过,现在怎么去做必须仔细研究等等;再次,要考虑和其他保障方式相结合,比如陕西宝鸡的养老保险是鼓励子女参与进来,把家庭保障的力量也调动起来。要通过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完善的养老保障。
主持人: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
“农村养老保险须有社保配套跟进”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019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