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福利社会系列五:中国社会保障综述
郑功成:发展社会保障不仅可走出经济危机 更可化解社会风险
据郑功成介绍,截至2008年,中国参与养老保险的人数只占应参与养老保险人数的20%,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在同龄人口中,也只占到20%左右;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虽然在加快,但还有3亿左右的城乡人口缺乏医疗保障,而在农村参加了合作医疗的乡村居民,实际得到的医疗保障不足其医疗支出的三分之一;最低生活保障,仅有5%左右的人口直接受益……覆盖率低,普惠性弱,不公平性突出,是目前我们必须正视的中国社会保障现状。
在养老、医疗、住房、失业等具体社会保障之后,我们还必须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灾害保险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
工资增长已不能替代人们免除生活风险的需求
前30年,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对福利的不足产生了替代效应……但到现在,这种替代效应越来越弱化。因为人们的收入增长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可能再持续增长,而为承担生活风险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越来越大。
记者:从世界上福利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他们福利保障的建立,要么是在经济发展上升速度特别快的时期,要么是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情况下。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时期,也确实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似乎我们的社会保障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郑功成:社会保障,其实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机制。作为风险管理机制,首先是要人们遇到了风险才会产生风险意识,所以在世界各个国家,社会保障的产生、重大变革通常都是在危机时期,不管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有利生成条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应该说经济增长很快,但为什么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对老百姓的福利不足产生了替代效应。
比如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原来的合作医疗崩溃了,上小学要收钱了,但好多农民都没有反应,为什么没有反应?因为农田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面试增长了。计划经济时期,人均只能分200斤粮食,但承包制后可以人均收到400斤以上的粮食。农民一算,这增长的200斤粮食比没有合作医疗、小孩免费上学还要划算。城市也是一样,工资收入的增长替代了福利保障减少或者福利增长不足。
这是以往30年,收入增长替代了福利下降,但到现在为止,这种替代效应是越来越弱化。因为人们的收入增长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可能再持续增长,而为承担生活风险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越来越大。比如,过去我们上学只是象征性缴点学费,后来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上大学更是数以万元计,这样的负担便不是一般性的收入能够支撑的。医疗也是一样,过去看病花的钱不像现在这么惊人,现在很多疾病就能拖垮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已经不可能替代城乡居民要消除或者免除生活风险的需求了,已经不可能替代了。
所以,如果我们遭遇一个危机,就等于给社会保障建设一个推动力。近几年来,尽管我们的政府是在主动加快推进社保的制度建设,但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实使社会保障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飞跃。
“郑功成:发展社保可走出危机更可化解社会风险”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012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