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白重恩教授的文章说出了许多老百姓的心声,但也有人会提出种种质疑。社保缴费少了,国家又该如何面对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支出呢?
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的提议纵然能得到大部分老百姓的支持,但也有人对这样做的效果和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减总比不减好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下,劳资双方的博弈能力并不对等,老板往往居于强势地位,对许多员工来说,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和老板讨价还价的余地呢?因此有人担心,即使政府降低了企业和职工的社保资金缴纳比例,欲以让企业省下钱给职工涨工资,也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企业这部分减少的税负最重不会落入员工的口袋,而只会变成老板的利润。
说实话,这样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眼下各级工会都在积极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逐渐加强劳方在一次分配中的博弈能力,而且我国的人口红利并非永无止尽,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口结构已接近刘易斯拐点,劳资双方的强弱格局正在改变中。即使这些措施都无法保证这部分省下的钱100%进入员工的口袋,而只是一部分进入了员工口袋,另一部分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依然是一件好事。毕竟如今中国企业的税负也和居民的税负一样,不是太轻而是太重了。但反过来说,如果国家依然坚持如此高额的社保费率,企业根本没钱拿来给员工加薪,那员工连加薪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毕竟减总比不减好。
国企分红充实社保基金
另一个更大的反对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的观点认为:眼下我国正在快速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时代,加上历史欠债,社保基金一向入不敷出,尤其是养老金缺口逐年加大,如果此时再降低社保缴费比例,那社保基金的窟窿不是要变得更大了吗?老百姓缴费减少,国家拿什么钱来支付医疗费和退休金呢?如果要靠从其他地方增加税收来补贴社保缺口,那岂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和员工的税负依然没有减轻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前不久记者撰写的解决养老金空账危机的稿子里,就曾列举了几项可行的措施。比如全国社保基金统筹管理,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效率;减少“三公”开支并部分划归社保基金;适当开拓养老金投资范围,提高养老金投资效率等,但眼下可行度最高、最直接且效果最好的无疑是将国有股转让充实社保基金或者通过国有企业分红来充实社保基金。
白重恩教授也建议说,降低社保缴费比例,势必要求政府拿出更多的钱投入社保基金中,但这部分投入的钱只能是存量资金而不能是增量资金(新收的税),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因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其本身的资产和收益就属于全民所有,而且它之所以能获得高额利润,也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贡献之下完成的,因此其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应完全归企业支配,而应当上缴国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巨额收入即可用来作为政府对社保的投入。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社保缴费比例降低导致的社保资金缺口,又可以控制国有企业投资规模,使得许多手上握有大量资金却又无处投资的国有企业避免陷入冲动投资的魔咒之中,盲目高价拿地进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贾康则表示,国有企业向政府分红是国际上一种普通做法。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规模大、增速快,已经具备了向政府分红的能力。目前,国有企业收益上缴比例偏低,涉及企业范围也偏窄,财政部表示将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政策,适当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比例。比例提高后,如果上缴的收益纳入公共财政并用于社会公共福利性支出,将为社会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股应加速转持社保基金
尽管我国尚未启动国有企业分红注入社保基金,但可喜的是,自从去年6月发布《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以来,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的行动就已经开始,但目前国有股转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如去年国有股转持的市值只有598亿元。原因在于目前的转持办法只适用于以股权分置改革进行新老划断后新发行股票的国有企业,才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转持社保基金,但按照上市时间区分有失公平,毕竟股改前上市的国有股同样也是全国人民的财产,不应该“侥幸”逃脱10%股票转持社保基金的命运。因此财经评论员皮海洲建议,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的规定不妨改为统一按国有股的实际数量(包括今后增发的股票)转持10%的股份,这对于任何国有股股东来说都是公平的,客观上也能给社保基金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
总之,让国有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借道社保基金重新回流到全体国民的手中,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出处:理财周刊】
“国企分红补贴社保一举两得 有利于收入合理分配”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6224.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