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隐形缩水”的现状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政府部门的监管者同样深感忧心。
6月24日,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表示,中国很多地区的养老金结存是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收益率难抵通胀。在巨大的数额和逐渐增加的保值增值压力面前,一些地方已出现了新的投资冲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养老金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尤为迫切。
多地收益低于CPI
在6月24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发表的 “养老基金面临贬值缩水风险”的话题再次引发业界关注。
陈良表示,当前中国养老金投资运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投资运营政策不配套,国家没有出台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整体办法,各地只能根据现行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条例,将结存的资金买国债或是存银行。实际中,国债已经买得很少,很多地区都是存活期存款,实际收益率远远低于CPI。
事实上,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隐形缩水”的现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数额巨大的养老金收益过低对公众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我国养老基金除了广东省100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外,其他地区的养老金依旧是以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为主。
地方投资冲动难抑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呈快速增长趋势。 6月,人社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001亿元,比上年增加3106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23941亿元,比上年增加4445亿元;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29亿元,比上年增加719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2302亿元,比上年增加1071亿元。
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逐年增加,但当期的收支压力依然很大。而面对压力,当前有些地方开始出现难以抑制的投资冲动。
陈良表示,我国积累基金的规模很大,不少地方领导一方面看到基金在贬值觉得可惜,也觉得这部分资金应该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新的投资冲动由此出现。
“地方出现投资冲动是养老基金上的违规现象,但可以理解,未必就是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从资金和资本的内在需求看,一定会存在这个内在冲动,如果不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地方政府的这种新的投资冲动还将一直存在。
有分析人士认为,既然投资冲动难以抑制,就需要尽快出台新的养老金投资制度加以约束和指导。既要妥善引导地方的投资冲动,又要有效规避其自行投资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投资需要顶层设计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总体办法。目前中国养老金投资运营制度相对滞后,执行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投资运营政策。在制度设计方面,相关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为规范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早在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就表示,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政策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抓紧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办法颁布实施之后,要对委托投资运营的问题进行统一调整。
陈良表示已经研究养老金投资运营新办法,最终仍需要中央决策拍板。“如果国家决定制定养老基金投资制度,我们就会统筹研究,进行统一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解决现有问题。 ”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徐浩也表示,“目前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养老金扩大投资范围就是投资股票。我们需要尽快形成改革共识,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具体投资路线图。 ”
而对于下一步养老金投资运营体制的改革,陈良表示,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建立养老金投资模式,首先是确保基金安全,在任何情况下争取本金不会损失。 □本报驻北京特约记者/肖 伟
【出处:中国网】
“养老金需明确投资路线图”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020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