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失业被迫致中断
■公司未及时缴而中断
■员工自愿放弃而中断
■缴纳手续复杂而中断
今年10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我国大约有3亿多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今年有累计3800万人中断缴纳保险,占城镇职工参保人数的一成还多。那么,导致职工社保中断的原因有哪些?社保中断会造成什么影响?又该如何补缴呢?
为此,记者对近期涉及断缴社保的咨询情况及相关案例进行了整理,并就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请社保问题专家余清泉进行了点评。
案例盘点:
中断情形1:
公司未予及时缴纳
目前,企业为了控制用工成本,不缴或少缴社保的现象屡见不鲜。今年7月,中视蓝海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职工张女士向记者介绍,她入职近一年后公司才开始为她缴纳社保,因此她的社保被中断。即便公司后来开始缴纳社保,也只是按照最低的缴费基数缴纳。此后,张女士向朝阳区社保稽核部门投诉,由于公司不配合补缴,案件又转至区劳动监察大队。经过张女士多次奔波,公司才提交了材料,但至今也未补缴。
中断情形2:
员工个人自愿放弃
某大型企业下属超市的人事主管向本报记者介绍,最近几年,该公司都有员工主动不想缴纳社保,甚至写一张“用现金替代社保”的申请交给单位。该人事主管表示,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员工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听信了传闻不信任社保政策所致。她提醒广大劳动者:缴纳社保是双方强制的义务,任何一方不配合都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中断情形3:
员工失业被迫中断
许多职工是因为工作流动,失业期间社保中断,而补缴则存在较大难度。今年4月,曾在某食品公司工作的董女士拨打本报维权热线称,在她离职的最后一个月,公司没有为其缴纳社保。近期,她找到了新的单位并入职,而工作中断期间的社保缴费记录则是空白。因为董女士是非京籍职工,中断期间无法在京补缴社保,目前这段时期的缴费记录仍是空白。
中断情形4:
缴纳手续太过复杂
因为不同地区社保政策的差异,导致非京籍职工社保难以接续。今年5月,北京某学校教师拨打本报热线咨询,去年年底,他考虑通过医疗保险能为自己在北京看病提供保障,因此把社保从老家转入北京。而将社保从他的户籍所在地转移到北京的手续非常繁琐,其中为了开具一张“养老保险缴费凭证”,需要跑很多趟,结果该教师不堪其累而中断社保。
专家点评
社保中断有什么影响?
对于社保中断的影响,大家最为熟知的是影响到缴满15年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以及连续缴满9个月生育险享受生育险津贴。
而对医疗保险来说,北京市目前实行缴纳医保当月可以享受医保待遇的规定。如果医保中断,此期间医保卡的余额还可以使用,但职工不能享受大病医疗保险。此外,对于京籍自行缴纳社保的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如果医保中断超过60天,再次缴纳时需要连续缴纳6个月以后才可享受医保待遇。非京籍职工不能自行补缴社保,故再次缴纳时可立即开始享受医保。
在公共政策方面,非京籍职工购房、购车都需要社保连续缴费5年的记录,如果这5年中出现中断,只能通过提供连续5年在京缴纳个税完税证明来解决。且根据北京市现行政策,补缴社保在购房资格审核中不予认可。因此,职工申请购房、购车,必须符合往前60个月连续在京缴纳社保这个条件,也不能通过任何方式的补缴来弥补。
社保中断如何补缴?
如果职工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而单位没有及时缴纳社保,导致职工的社保中断。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定,由于用人单位原因未缴纳应缴的社保费时,经确认后,可以要求单位提交相关材料补缴。但经办中,如果属于“员工个人原因”,则无法通过补缴审批。
如果职工在社会灵活就业期间,以个人名义补缴社保的,京籍职工只能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个险种。非京籍职工则不能自行在北京补缴,因此需要尽快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者在户籍地缴纳社保,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将来得到足够的保障。
如何保障社保中断职工的权益?
第一,职工必须注意自我保护,如果单位存在不规范行为要说“不”,如果不了解、不主张自己的权益,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第二,职工对于社保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如果拖成历史遗留问题,不仅造成举证困难,还有可能发生时效问题,甚至单位注销导致维权失去了主体。第三,职工通过单位参保的,要特别注意入职与离职阶段的衔接,因为目前的公共限购政策对连续缴纳社保有要求,因此职工要与入职单位和离职单位协调好,避免发生社保中断。第四,职工通过职介、人才参保的,要特别注意在自己的存折中预存足够的额度,避免因余额不足导致社保中断,而自己却不知道。(实习记者 屈斌)
“社保被中断,员工该咋办?”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4954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