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漫画
有关系:打声招呼轻松享受星级服务
公办养老院的“托底”作用逐步消亡,专家提醒要严管其“适度自营”
据新华社电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多家养老院发现,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
若不是门口挂着“广州市老人院”的招牌,恐怕有人会以为误闯了桃源仙境: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79岁的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这里已住了10年,每天唱歌、打牌、看电视,过得怡然自得。
“为进这家养老院,我找朋友打了招呼。”高伯向记者坦承,自己每月能领到数千元的退休金加补贴,而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
在床位紧俏、有300多人排队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5岁的朱伯回忆起三年前入住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要不是我让女婿找关系,哪能很快住进来,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在“一个床位千人等”的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住进来的老人一般都要托关系、批条子,住“一福”已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然而,在有“特权”老人风光无限的背后,一些真正需要入住公办院的困难老人反被拒之门外。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广州市民李女士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得到的答案却是:无论市属、区属都要排队。
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花3万元的赞助费,把父亲送进一家民办养老院。“就算我们能等,父亲的身体也等不了啊”。
究因:“适度自营”让养老机构变特权机构
公办养老院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应优先接收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弱势群体,通俗讲就是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王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受财政投入限制,许多公办养老院选择“适度自营”。但随着自费床位的逐渐增多,公办养老院的“托底”作用正在慢慢变味。如广州市老人院接收自费老人就占了约一半。
而目前究竟该有多少床位用于“托底”,有多少床位用于经营,目前还没有政府文件明确规定。尽管公办养老院都声称,安排自费老人入住是看排队登记的顺序。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往往给有“特权”老人暗箱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
记者采访中发现,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而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有些还要收取上万元甚至数万元的赞助费,令经济困难的老人望而却步。此外,部分公办养老院由于承担行业示范作用,建筑设施存在高端化倾向,也成为吸引“特权”老人的因素之一。
出路:借鉴保障房理念设普惠型养老院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建议,在国家政策中对“托底”服务比重、“适度自营”的入住标准和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划清底线边界。
“每一项公共政策的脱胎换骨,都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广东省社科院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梓桢建议,公办养老院可通过网站及时公布轮候情况及入住人员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同时,针对公办养老院出现的高端化、特权化倾向,业内人士建议,可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普惠型公办养老院,既能扩大“托底”容量,又能避免豪华设施“诱人犯罪”。
“没有关系 跑遍半个广州难入公办养老院”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396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