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人类自身继“育儿”之后的第二重要议题。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无论政府和个人,都倾力关注。目前我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好像是倡导居家养老模式,就笔者观察和体验,却认为此论问题多多,难以为继,值得商榷和探讨。
首先,要厘清“养老”的内涵,不是仅仅将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的老人“养活—”的概念。第一不是养,应当是尊;第二不是简单的维持生命,应当是有尊严有成果的人生历练。老人,只是一种人生阶段的不太准确的简单划分,这一阶段并不比人生其他阶段短暂,甚至可能是最长的一个阶段。这一漫长的阶段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老人不是“退出第一线的等死一族”,而是更加丰富的创造、总结和升华,他们提供给社会更多的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成果或说是社会精神财富。他们不是坐享社会给他们的恩赐的“被养活”的一群人,所谓养老金是他们对社会贡献成果所提取的积蓄和红利。人类发展史早就证明了,人类是在祖父母的参与协同下才有了更加飞跃的进步!在第一线的青壮年没有或缺少父母和祖父母辈的帮助,育儿和生产都是举步维艰的,这在当今也是所见多有,极为普遍的现象。
这最起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出了两个重大课题:一是,老人生活不是简单地吃饭活命,而是如何为他们创造适应于进行生产“精神财富”活动的机制和模式,以求变很多人认为的“社会负担”为“社会发展动力”;二是,现今,不仅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出现生育力下降的现象,不少国家是人口的负增长,位于社会生产第一线的青壮年人群,相对人数在减少。有研究数据显示,21世纪全球人口普遍老龄化,我国到205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4.5亿人,直系血缘的家庭结构,按老人、青壮年、少年子女数排列,大量呈现421、621、821形式,因此靠家庭为依托的养老模式,形势严峻、不堪重负!
这两个重大课题都说明,家庭,居家养老,是无法挑起老龄化社会的重担的!因此,如果现在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还在提倡居家养老模式是不恰当的。年轻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小家庭,无论是精力和经济都无法承担老一辈和更老的一辈人的学习、工作、娱乐、健康的重负的。即使满怀孝心勉力为之,无论对老的一代或是年青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只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既解决不了老人的困难,又使年轻人无力做好自身的工作。因此极力倡导这种模式,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的作用,无疑是一种阻滞。
人类社会的组织者是政府,理所当然的应当引导人们研究探讨更加适宜的组织形式,以求集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重大课题。其中,组建各种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社团、企业、俱乐部,将志趣相近,年龄相仿的老人集聚生活在一起,学习、工作、娱乐、锻炼、康复、交流、聊天、互动互助,十分必要。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星星点点的研究和尝试,虽未成势,但效果喜人。这种民办公助的“养老模式”值得研究和推广,姑且名之曰“集舍养老”模式。老人的子女孙辈与社会义工、志愿者定期安排与老人相聚、看望,在这种不同层次的平台上,更有利于交流和互动,使孝道得到更好地落到实处。
我们都知道,一个生命降临人间,养育过程长达十数年,一定经历艰辛困苦,国家、社会和家庭极为重视,倾全力作出安排。毋庸讳言,一个生命也必将离开人间,人生的老年阶段有一段绕不过去的坎,“失独”、“失能”在所难免。对此,国家、社会和家庭同样必须倾全力作出安排。前述的星星点点的“集舍养老”的尝试和实践,最大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一定会使得这种“临终关怀”更加有效和温馨。
对这种实施集舍养老的机构,政府应积极倡导,做好上层设计和规划,分类指导和规范。民办,是一种高效的市场化运作;公助,是体现国家的关怀和具体支持;学习,是教育和总结终身化的延伸;工作与研讨,是生产精神财富的载体;专业化的康复指导,是落实健康工程的科学抓手;互动娱乐,是精神滋养的愉快沙龙。大专院校应开设从事老龄服务的专业学科,政府可以在这一事业中显示自己的服务宗旨,起到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家庭中老人和子女,也应做好准备,促使集舍养老日渐成熟,必将造福社会,广受欢迎。
“居家养老和集舍养老之比较”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955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