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多层次性和丰富性。立足于对贫困概念的解读强调老年人口的反贫困问题,是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凸显我国老年人口反贫困的紧迫性。
“贫困”是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绕过这个问题去寻求自身的发展。而对贫困内涵的理解,势必关涉着对反贫困问题的思考,据此,我们将探讨的逻辑起点立足于对贫困概念的多角度、深层次解读。
一、“贫困”概念的多层次解读
“贫困”虽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但首次系统定义“贫困”的是英国的本杰明·郎特里。他在1901的《贫困: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贫困是指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能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最低生活必需品的状况[1]。之后,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视角,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述。如西奥多·W·舒尔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认为,“贫困是作为某一特定社会中特定家庭的特征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人文贫困”的概念[2],并界定“人文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限制了人的选择。
我国长期以来将贫困理解为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即将贫困更多地限定在物质生活领域的匮乏,或者可称之为“绝对贫困”。随着学术视角的开阔,我国学者对贫困内涵的探讨已突破经济层面的桎梏。如林闽钢在《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调查研究》中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等落后的总称,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康晓光的《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是一种由于长期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合法地获得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使人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接受的生活水准的生存状态。张彦丽等则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中将贫困概括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3]。还有学者侧重从贫困的成因界定贫困的内涵,如李兴江等在《转型期我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中认为,贫困主要是一种知识性贫困,是由于人口教育水平低下,在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上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从而导致全面的贫困。进而一些学者将贫困划分为不同层次阐释其内涵。如我国经济学家胡鞍钢将贫困划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2]。所谓收入贫困是指缺乏最低水平的足够的收入或支出;人类贫困是指缺乏基本的人的能力,如不识字、营养不良、缺乏卫生条件、平均寿命短等;知识贫困是指缺乏获取、交流、应用和创造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或者缺乏权利、机会与途径获得的能力。杨菊华则分别阐释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前者主要是由于收入偏低造成的低于社会公认的最低或最起码的生活标准;后者主要是由于缺乏物质和服务引起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落后或困难[4]。而王曙光则将贫困的类型分为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结构型贫困)、先天缺乏型贫困和族群型贫困[5]。由上我们知道,贫困的内涵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其内涵远远超出我们通常所认知的物质匮乏、收入低下,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贫困内涵的界定势必更加丰富。立足于贫困内涵的不同理解,对反贫困的重点及途径的思考也将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总体上来说,我国对贫困问题虽趋于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但在反贫困的实践领域主要还是围绕着经济层面展开的,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老年人口反贫困问题———新中国反贫困实践的薄弱环节
中国的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如1994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5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根据有关统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7年的1 478万,总共减少了2.35亿,年均下降9.3%。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计算,1981—2004年,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从65%下降到10%,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6.52亿降至1.35亿,5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并指出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不会有所减少[5]。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中体现了中国反贫困实践取得的最新成就,如不断加大扶贫的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投入从2001年的127.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年均增长11.9%,10年累计投入2043.8亿元。还指出:在农村扶贫标准提高的前提下,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也是大幅度减少的,具体来说是从2000年底的9 244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 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可见中国反贫困的实践的确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但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薄弱环节。
在中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且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的反贫困实践已经进入到纵深层次的攻坚阶段,贫困的发生形态与反贫困战略均需调整,长期以来的区域性反贫困实践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使得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的实践难以持续,当下我们必须将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凝聚到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的老年贫困人口这个特殊又普遍的群体上。然而理论和实践都清晰地表明,老年人口贫困问题在中国是长期被忽视的。比如1994年开始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宣称在2000年的时候,解决8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针对一些脆弱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妇女等都有特殊措施,对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却只字未提。2011年11月16日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政府把收入在扶贫标准以下的人口作为扶贫对象,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并在这些地区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给予重点扶持。仍对老年人口这个弱势群体没有提及,而我们强调的是在中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且老龄化加速的基本国情下,老年人口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已是不能忽视的问题。老年人口属于人口中的弱势群体,而贫困的老年人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倡导着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那么老年人中最需要关注或者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对这个反贫困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予高度重视。
三、老年人口反贫困问题的紧迫性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老年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公告,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无论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还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上升,老年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而在实际中,老年人口贫困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总体贫困发生率,因此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数字。据此,我们说如果仍忽视老年人口的反贫困问题,具体讲如果没有覆及全体老人的退休养老制度、福利养老制度、保险养老制度和救助养老制度,那么,未来的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结构的女性化、家庭人口的空巢化、生育子女的独子化等问题的叠加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被边缘化、弱势化,从而陷入“人口老龄化深化的陷阱”。进而我们断言,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是十分迫切的,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首先,构想多层次的救助体系帮助老年人口的紧迫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模式已经转型为4- 2- 1型,甚至还要向8- 4- 2- 1型发展,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仅凭家庭保障其生活是不可能全面解决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老年人口的反贫困事业中来,通过多种途径的设想,多重力量参与才能对老年人口生活进行制度化安排。
其次,弘扬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紧迫性。对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关注、解决,是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的前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目前社会的整体风向却是“重幼轻老”,这造成了大规模老年人口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贫困。只有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才能使老年贫困人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再次,老龄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性。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消费市场需求也势必不断增长,老年产业将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潜力巨大。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服务、文化等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才能使老龄产业作为老龄化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而使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在更深层次得以解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总之,对老年人口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关注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不能忽视的问题。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应该成为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姚云云,东波.农村反人文贫困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路静.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反贫困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4).
[3]张彦丽,王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4).
[4]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7,(5).
[5]王曙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J].农村经济,2011,(3).
“老年人口反贫困问题之紧迫性探讨”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842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