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官方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养老并轨”释放积极信号》的文章,而凤凰网转载该文的时候,却将标题修改为《人社部前副部长: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不降退休待遇》。该文披露,截至2012年底,我国公务员总数达到708.9万人;目前,全国共有事业编制人员3153万人。而针对此次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关于自身待遇会不会降低”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副部长王晓初在早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关于“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专访时就已表示,“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核心是“养老并轨≠待遇拉平”。
浏览了凤凰网的网友评论,近乎“清一色”的发泄对将要进行的“并轨”方案的不满。而这种结果,笔者早在12月29日接受人民网就养老金“并轨”话题进行的“微访谈”中就已经注意到。
笔者在微访谈中谈到:因为取消备受诟病的退休“双轨制”弊端,并不能同时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与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甚至年迈农民的待遇差距,必然会引发新一轮养老金“社会不公”话题的讨论。因此,在抛出取消养老“双轨制”消息的同时,就有必要及时解释,以免造成一部分人今后的失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当前,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发布养老金“并轨”的权威改革方向,堵住一些专家学者不负责任的“嘴”。如近期《研究称养老金改革成本相当于全国1年财政收入》一文就明显存在方向性错误。因为这3900万人的养老成本问题,目前也是缘于财政资金,改革后他们的个人缴费部分还是来源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工资。那些已经退休的职工,无非是将原先由财政发放的退休金,改为社保发放,财政并未增加负担;改革前已在职及改革后新入职职工的社保缴费,也无非是由财政资金转入社保基金,然后由社保统一发放退休金。理论上讲,只要没增加这3900万人的退休待遇,就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改革成本。
而因为中国基本养老制度的“中国特色”,包括此前“视同缴费”的国有企业职工,在职时将利润全额上交财政了,并未缴纳社保,而退休后也是在社保领取退休金,中国养老金帐号实际上是与财政帐号“捆绑”的,因此中国社保基金绝对不会出现真正的“缺口”。一旦社保基金不够发放退休金,财政必然无条件“兜底”。
此外,近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的一项研究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部门净资产为106.9万亿元,广义政府净资产为92.3万亿元,狭义政府净资产为55.3万亿元。而社保账户与财政账户之间,实际上是政府“左兜”与“右兜”的关系。因此,即使这些国有资产仅仅按照银行同期利率上缴资金占用费,也可确保养老金账户无忧。
而在“并轨”后如何尽快消除“社会不公”的议论?笔者以为需尽快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能上能下”、“易进易出”制度。具体做法就是将行政事业单位“去特殊化”,加速推进部分领域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把公务员、事业编制职工改革成社会普通职业,全面参与社会化竞争。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干部职工的考评力度,建立正常的淘汰机制,以淘汰“不能干事”、“不愿干事”的现有人员,让社会其他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个体制,形成一个与企业类同的招聘体制。另一方面,对公务员、事业编制职工建立法定、透明的薪资制度,并配以透明的奖惩制度,真正形成一种市场化的劳资关系。
届时,无论是公务员薪资水平,还是公务员养老待遇,都是经过充分、平等竞争后的产物,社会就会更容易理解。而在推进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些其它问题,社会应该多一些宽容。(周蓬安)
“2015养老金“并轨”相关消息:官方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zhishi/yanglao/7948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