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养老之变:“享老”开始替代养老
从保障温饱的传统养老,到享受老年时光的“享老”,老年人的需求转变,促使养老政策从传统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养老的内涵和外延,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变,紧贴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才能使老有所养更具时代内涵。
“享老”开始替代养老
“养老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概念问题。然而,一位从事养老服务近20年的资深人士张怀(化名),却围绕这个概念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事件。
几年前,我市一投资者在某区县农村投资兴建一家养老院,价格定得相当实惠,但令人奇怪的是,这家看似实惠的养老院开业之初入住率就不高,后来一路下滑,最后只有关门大吉。
“就因为一个概念失误。”张怀透露,那家养老院的投资者年纪较大,在他心目中,养老只需保证两条:吃得饱、穿得暖。因此该院在建设时,讲究的全是“实惠”:选址偏僻,全院就一栋楼、一个小院;功能房只有两种:食堂和卧室。
“那个养老院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养老概念中。”张怀表示,现在的经济条件下,温饱早已不是老人的核心诉求,适度地享受晚年才是他们需要的。
在张怀看来,养老如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享老”一词替代。享受老年时光——老人们对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乃至金融、旅游等高端领域的需求,不是资深业内人士,很难理解。
“中国大妈打垮华尔街金融大鳄的故事听说过吧?那就是这一代的老年人的风采!”张怀笑言。
传统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对重庆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市级层面也早已有了一定的预判,并作出了应对努力。
早在2011年,重庆出台政策建立了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机制。
以农村五保对象供养为例,来自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重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由1287元提高到2013年底的3600元。同时,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五保供养对象每月享受基本养老金80元。建立阶段性物价补贴和重大节日慰问制度,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重庆的养老服务也正在从传统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关的政策配套和养老设施建设也正在跟进。
例如在某些区县,针对分散五保对象的住房建设,其标准细化到了房屋选址、结构样式、面积大小以及外观、颜色。
在公办的江津区社会福利院,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室,乃至影音中心、室内运动休闲中心,以及农耕乐园、各类球场一应俱全。
“作为财政投入建设的福利院,我们的所有建筑都是根据不同老人的需求建设的。”该院负责人介绍,该院有专门针对心理孤独的空巢老人设计的居家住宅楼,还有针对行动不便的失能老人设计的四合院。
“家门口的养老院”大行其道
老年人除了对养老硬件有需求,同时普遍恋家。这就对传统集中式养老提出了挑战,更灵活的社区养老也就此走入大众视野。
在北碚区朝阳街道天津路社区,一家今年7月才开办的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经成为了社区老人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这家主要以日托为主的社区养老中心,除了可以为老人提供看护服务外,还能提供午餐、午休、棋牌娱乐等诸多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很大,原因是很复杂的。”该院负责人分析,有相当多的老人对进传统养老院有顾虑,子女对老人进养老院同样有顾虑,但老人独自在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社区养老中心这种“家门口的养老院”,便成了首选之地。
“其实这不仅是重庆一地的现象,也是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共同现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是高达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
社会化分工体系下,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这一点,重庆已经未雨绸缪。
根据去年重庆市提出的22件民生实事工作实施方案,全市5年内将新增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一年新增200个。
该方案实施一年后的今天,就已完成221个,占计划比例的110%,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13亿元。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运营各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851个。
“重庆养老新变化:“享老”开始替代养老”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zhishi/yanglao/7759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