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五”时期我国寿险业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寿险业发展的规模基础,特别是2004—2005年的结构性调整,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能从容面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主要精神。在2006年这个节点上,对于寿险行业,我们又有多少期待?
行业前景展望良好
2006年适度的经济增速回落,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意味着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将面临着结构性的调整。扩大消费需求一直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要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提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因而2006年人寿保险需求将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从人寿保险业从属金融体系来说,2006年我国宏观金融政策制定和实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业对外大开放、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速三大背景,可以说,2006年是人寿保险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年。
一是行业的运行必须保持稳定,处在诚信体系建设风口浪尖的人寿保险业,经受不住大起大落;二是创新快速成为发挥行业社会作用和提升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从影响寿险业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资金运用来看,根据截止到2005年11月份底的数据推断,2005年全行业保险资金年收益率在3.5%左右,比 2004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前五年中等偏上水平,这对于困扰投资理财产品的分红回报,是一个利好因素。
科学发展深入人心
科学发展将成为2006年的主旋律,这话虽有与时俱进的味道,但也是人寿保险业历经多年粗放式经营后的醒悟。
首先是在增长速度的预测上,在结构调整和规模增长这两者难以兼得的情况下,增长速度虽是一个新兴行业成长性的重要标志,但不能过于迷信数字,要看是否促进了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健、有利于从业人员的收入。在2005年行业普遍重视期缴业务的背景下,即使没有百亿大单的偶然因素,有效增长应该不会成为问题,而期缴业务增长高于总保费的增长,传统保障型产品的增长高于分红产品的增长,也是一个趋势。
其次,在资本市场多变、规模增长和结构调整处于数字上的纠缠时,分红险应该占多少?期缴业务的占比应该是多少,银行业务是提高贡献度还是收缩,这些应该取决于市场空间和客户的需求,只要是保险公司按精算基础开发出来的险种,只要没有销售误导和人为的推动,都属于科学发展的范畴。尊重客户需求成否成为寿险公司销售导向,是考验寿险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参照系。从市场空间上讲,2006年是中国保险业放开后的第二年,外资保险将进一步深入内地,精耕细作、企盼收成;中资保险则面对压力、挖潜降本、自主创新。从保险市场的微观面看,前几年对个人市场的狂开滥采,客户资源处于培育阶段;团体年金虽然成立了专业化公司,政策上更加透明,但在2006年大部分产品过剩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还在压缩,除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外,企业年金真正走向企业,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意外险、健康险的归口业务和团单(如学平险、航意险、建筑工人险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保险),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多,这类保险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费率降低、利润下降、赔付率上升,并非哪一家企业能左右。
整合营销蓄势待发
突破企业内部的渠道之分,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既符合保险监管的政策要求,也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提高服务品质的必然选择。整合渠道,并非传统意义的寿险业务员,兼做财产险业务,像平安、太保分业前的混合经营,而是作为基本的管理模式,一种激励方式,一种促进公司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进行整合。营销员从事团险业务,已经得到政策的允许;银行保险销售非投资类险种以及短期业务,正在大力推行;金融集团下面的各类专业化公司,短期内只有依托母公司下其他实体才能打开局面。但是,整合销售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企业内部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和费用结算外,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个单团做”和“团单个做”涉嫌违规经营的界定上,需要新的理解。从保险业基层单位的实际看,“团单个做”是提高应变能力的需要,而“个单团做”则有利于节省人力成本。至于后续服务的品质,税务管理和洗钱问题,目前的各类规定完全可以监管得到,无需因噎废食。
创新经营渐成主流
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寿险业。展望2006,人寿保险的创新,第一应表现在产品上。新的生命表已经启用,传统的养老保险、终身寿险以及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将重新洗牌。不管是费率的上升还是下调,依据生命表,总有着更多让人信服的理由。特别是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需要让销售人员和客户耳目一新的险种,创造卖点。而差异化经营的主要载体也在产品的创新上。现在的保险市场已经变得越来越细,保险市场细化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保险的关注,很多新上市的分红险产品不仅突出保底,而且在保障方面也加大力度;保障类产品则针对客户关注的风险,扩大保障范围,细化保险责任。第二表现在销售上。在产品趋同的竞争形势下,在销售方式吸引不了客户关注的情况下,销售方式的创新,真接影响到从业人员的生存。第三是表现在服务上。去年,各大公司在短期险服务上达成了共识,影响行业理赔难的共性问题将进一步解决;孤儿保单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区域服务制、收展制等方式,将有力减少孤儿保单引发的矛盾;而上门体检、临时保单、先行赔付、VIP通道等个性化服务方面,相信各家公司也在明比暗拼,一个小小的创新,就能赢得一段时间的品牌效应,何乐而不为?第四在人才育成上。寿险营销员正走向全员持证,未持证人员如何在法律允许内展业,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何提高留存率、找出队伍增长的空间,是创新管理的重点领域;教育培训走出“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家不动”的怪圈,增强培训的需求分析和绩效评估,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没有创新,2006年只能平淡度过。
县域保险期待突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中提高的新名词,而县域保险也热了两年多的时间了。这两年,商业寿险为县域经济做出了什么,为县域经济的“三农”又做出了什么?农村营销职场建设似乎成了最大的成果汇报。官方统计,目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900万,低收入人口6000万,而世界银行估计在2.12亿左右。到2005年11月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保农民1765万人。这1765万人的医疗问题,也是借助于财政 10亿元补助下才成行,而2.12亿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尚得不到解决,按照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的考核体系,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想参与。我们期待着,在2006 年,商业保险在县域保险内涵的理解上,跳出商业保险的范畴,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以及农民工的意外、医疗保障上,脚踏实地做一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实在在出把力。目前,商业寿险力所能及的,一是调整经营绩效至上理念,不能将农村保障低下的原因归结于农民保险意识低。越是赢利的险种,投保群体的回报就少,农民保险意识越高,可能越抵制保险;二是强化农村营销的诚信体系建设,切实制止单方面为企业经营绩效,脱离农民真正的保险需求在农村宣传投资类保险;三是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提高理赔速度,减少农民投保成本;四是多予少取,适当提高短期险的赔付率和重大疾病险的保障内容,甚至降低销售人员的佣金,返利于民;五是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异地理赔服务,主要寿险公司的网点遍布全国,能做到这点,那才是服务县域经济的真正表现。
www.cnfol.com 2006年01月09日 14:49 中国保险报 江虹
【作者:江虹】 【出处:中国保险报】
“06年我国寿险业发展展望”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940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