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
如今,上海已有大小保险公司62家。既然同在市场中生存,就会有竞争。上海的外资保险与中资保险的“战斗”持续了13年,进退失据,悲欢离合,都在上演。
作为保险市场化的先行者,上海是目前国内竞争最为激烈,也是最为充分的保险市场,其走过的路具有先验性,其他地区也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交锋上海
中外资寿险最早在上海交锋。1992年,恰逢中国寿险萌芽期,国企改革启动,寿险进入上海人需求的视野。中国人保、太保寿险等开拓力度很弱。
友邦此时进入,带来了营销制度这一独门武器,发动了一轮攻势,市场份额直线上升,轻轻松松就占据寿险的垄断地位,友邦在寿险市场的份额曾一度达到90%左右,每月可售出3万份保单。可1995年发生了友邦拒赔老保单的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后,造成形象危机。
此时,平安保险登陆上海,招兵买马,扩张地盘,很快便在市场上有所建树。外资保险快速增长的势头由此遭到遏制:友邦到1996年保费收入就跌到3.8亿元,市场份额则跌至13%;1997年,市场份额进一步下跌至8%。
反观平安保险,到1996年保费就猛增到9.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将友邦甩在了身后。至今,平安仍是上海寿险市场的龙头老大。
从市场份额来看,在首轮交锋中,外资公司落败。
步步为营
可从长远看,交锋远没有分出胜负。
友邦一直保持其发展节奏,赢得了发展的“后机”。这两年在上海寿险整体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友邦增长速度超过30%。2005年,该公司个人保险新签期缴保费收入一度超过了平安和国寿,力量不可小觑。
站在在友邦身后的,是太平洋安泰、中宏人寿、安联大众、金盛人寿、海尔纽约人寿、信诚人寿等外方股东响当当的保险公司。随着对经营领域的放开,外资寿险保费规模增长速度很快。今年上半年,中资公司保费收入145.25亿元,同比增长0.43%,外资公司保费收入27.24亿元,同比增长24.58%。中宏人寿、金盛人寿和海康保险等保费收入都达到去年的120%以上。而且在险种开发、特色经营上凸显优势,瑞泰人寿主营投连险,中意人寿主攻团险。
外资保险正在一步步从中资保险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外资保险2005年1月在上海总保费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0%,但到11月则迅速攀升到占17%,其中外资寿险保费收入占上海寿险保费的2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的中资保险已经感受到了外资保险的威胁,这次威胁不同于友邦一家外资保险落地时的冲击,是来自多家外资公司的稳步发展。
后劲十足
而且,未来发展趋势看上去对外资保险也愈加有利。10多年的同台竞技,中外资保险的表现,公众看在眼里。大多数营销员的不诚信,对理赔服务不满的矛头都指向中资保险公司,这与中资保险市场份额大有直接关系,这直接影响公众对保险的选择偏好。有调查显示,上海外资保险的美誉度要高于中资保险,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外资保险,未来外资保险的发展更加有利。
实际上,外资保险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业务结构的优势。近两年,中资保险公司进行业务结构,降低分红险等的比例,增加期缴业务,由于市场转身太快,没有做好准备,保费不能保证快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影响了士气。而外资保险一直注重发展个险期缴业务,不存在调整的问题,所以其发展后劲足。
此外,大部分外资保险公司在1999年以后开展业务,几乎不存在高利差损的“老保单”问题,这就不必向几家中资保险公司那样,饱受偿付能力不足之苦。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外资保险在上海市场的版图还将继续扩大。
www.hexun.com 【2005.12.30 08:51】 国际金融报/冯跃
【作者:冯跃】 【出处:国际金融报】
“上海外资寿险在交锋中成长”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934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