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基金公司队伍继续扩容,正式成立的基金公司总量超过50家,其中合资基金进一步从中国证券业舞台的边缘迈进主流,已经开业的达到20家。在这一年中,外资劲旅继续强势着陆:新成立的三家银行号基金全部引入外资股东,另外有瑞银、信诚和汇丰这三家海外巨擘的在华合资基金公司先后在上海陆家嘴落地。
不过在基金业内看来,上述合资基金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的扩张举动,一如此前预想,在外资扩张进程中算不得意外事件。
英雄不问出处
与此同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一假想命题被真正打破。因为不论外资内资,都面临同样严峻的市场气氛,在基金发行、基金投资、基金营销等环境条件几乎一致的前提下,又有谁能表现例外。如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叫卖“资源垄断”股票型基金,宣传主题为“聪明老爸精明理财”,几乎已经穷尽了基金的卖点。
一位业内人士称,外资来势汹汹,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并非无往而不利,这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股票投资管理能力的排名中可以得到印证,在参加排名的34家基金公司中,排在前3名的分别是广发、诺安和易方达3家内资基金公司;而在前10名中,内资基金公司也占据了6席。1家内资基金公司在一份年末营销报告中点题称,“英雄不问出处,内资外资各领风骚”。
不管怎样,基金业经过2005年的扩容和布局调整,中外资同台竞技的局面更加富于内涵。在岁末年终各家基金公司纷纷炮制年度策略报告的当日,但愿下一幕的情节将是无声处听惊雷。
中外各持49%的对垒
今年4月,新成立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率先兑现外资持股49%的上限。本报当时刊发了一篇题为《49%冲动短期未必爆发》的观察文章。根据我国加入WTO的相关规定,在2004年12月以后外资参股内地基金公司股权比例可由33%提高到49%。
但至2005年年底合资基金公司外资增持至49%的事件发生5起,先后发生于深圳的景顺长城、位于上海的上投摩根、友邦华泰、国海富兰克林,以及海富通。此外,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今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时,外资方汇丰即将持股比例定为49%。
事实上,49%不是冲动,而是预谋的实现是合资基金公司按照最初的股权安排思路完成一个规定动作。12月21日,金茂大厦的会议室内,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田仁灿表示,“外资方富通基金的出资比例由33%提升至49%。至此,海富通双方股东完成了在合资协议中对股权安排的承诺。”并且,田仁灿也表示,此次中方让度持股比例的价格,也在早先的合资协议中就有安排。
合资基金公司股权变更所走的程序时间较长。就记者所获消息看,从海富通高层透露外资增持意向,到最终获得证监会批复,大约经历了近半年时间,而国海富兰克林的类似时间段延续了大半年。今年4月,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公司外方股东代表麦敬恩在上海告诉记者:“中国相关政策允许合资基金公司中外方股权扩大到49%,我们会采取行动。”
从已有实例的策略上看,外资增持蓄谋已久。如今年8月实现股权变更的友邦华泰基金管理公司,华泰证券和外资方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投资公司AIGGIC的持股比例均由原先的33%提升至49%,增持部分来自公司发起成立时其他小股东所预留的股权空间。如此,中方与外方的股权对垒局面为均持49%筹码,其余苏州高新持有的2%股权角色更为微秒。
当然,合资基金中的外资话语权不仅仅是关于股权百分数的算术。合资基金公司的高层结构基本可以反映股东的影响力,董事长一般由中方股东委派,外资股东乐于推荐总经理人选,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有海外经验背景的高级金融人才成为这一岗位的有力竞争者。其他关键岗位如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市场总监等人员,通常由中外双方均衡安排。业内人士一般认为,外方乐意看到他们派遣的财务总监上岗。
已经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合资基金,目前看不再会有阶段性的股权变更事件发生,如招商基金在今年4月获准增加资本金至1.6亿元,增资后原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仍为招商证券40%,ING荷兰投资30%。
下一场的故事,将发生在酝酿中的新基金公司身上,如中美合资的诺德基金、中意合资的中欧基金,外资相对控股的局面很可能在成立之初一步到位。此外关于最早一批合资基金公司之一湘财荷银,因中方股东湘财证券的不稳定因素引发的股权风波有望在近期定局。
企业年金和QDII两大利诱
今年8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宣布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15家获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机构中,外资背景的富国基金和海富通基金成功入围,令其他参与者分外眼热。
尽管年金管理资格宣布后数月,年金入市的喧闹之声到现在仍是无米下锅的无奈结果,但基金公司冲刺年金管理的热情丝毫不减。
申万巴黎基金管理公司拟定2006年的第一个公司活动安排中,就包括邀请外方股东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菲利浦到上海讲养老金账户管理和运作的国际经验。申万巴黎在2005年5月股改大幕刚刚揭开的时候,以首批股改试点的重要机构投资者身份对外贡献诸多理念,成为当时基金参与对价博弈的先锋。此后不久,该合资基金公司旗下的新动力基金于今年6月通过证监会问询,成为基金审核新办法实施之后第一只不需专家评审会评审的募集申请基金,申万巴黎再领风气之先。该基金公司当下发力冲刺年金业务,应在情理之中。
又如中美合资的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今年10月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的 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亿元人民币,为该基金公司申请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明显加分。保德信金融集团国际投资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史蒂芬·帕乐特表示,“在养老金管理领域,保德信在美国是公认的领导者。注册资本的增加将使光大保德信在申请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母公司大多具有金融混业的强大后盾,如友邦华泰外资方美国国际集团、国联安外资方德国安联,以及今秋刚刚成立的信诚基金外资方英国保诚,保险业务均为其业务旗舰,且在中国保险市场已经展开拳脚。合资基金介入企业年金管理,无疑令中国金融混业的概念增添了想象空间。当然,年金业务也将进一步考验基金公司中外双方大股东的融会贯通能力。
年底时分,中法合资的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对外发送的小簿子主题为“专心做好您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其中前20页的内容详细介绍企业年金之林林总总的知识。华宝兴业基金的中方股东华宝信托已经获得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双重资格,华宝兴业自身也积极筹措参与年金业务。以此架构看,华宝信托有望驾驭年金业务的三驾马车。
基金公司实现业务飞跃的另一契机则是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最近以来,QDII传闻再起,多家合资基金公司如上投摩根、海富通等在与沪上媒体记者的年末交流中,均表示对 QDII业务的期望,尽管没有来自监管高层的有关确凿信息,但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做相关功课。
一位合资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坦言:“在熊市,投资者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的要求更为苛刻,这也逼迫我们必须从各方面练好内功。”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06年3月14日
“合资基金:争夺企业年金话语权”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897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