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理事长项怀诚在日前结束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一个会上表示,社保基金不是外界误以为的股市托市资金,但他公布的一份2006年社保基金投资计划表引人注目:社保基金可用于再投资的境内资金约410亿元。
其中,拟新增股票投资30亿-50亿元、固定收益投资40亿-60亿元、实业投资230亿-280亿元、信托投资约60亿元。
社保基金不是托市资金
对于外界认为的社保基金是对股市的“输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全国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是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战略储备,不是外界误以为的社保基金是股市的托市资金。
据介绍,截至2005年底,资产总额达2117.82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全年实现收益52.85亿元,已实现收益率为3.12%。社保基金总体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了基金安全,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
全国社保基金去年获得中央财政预算拨款100亿元,国有股减持收入82.66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46.05亿元,总额为228.71亿元,比2004年的279亿元略少。
项怀诚表示,社保基金资金来源正在逐步扩大。其主要标志是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划拨工作开始进入部门协调、具体落实阶段。国有股海外“减持”改“转持”政策的正式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稳定社保基金资金来源。
间接反映股市风险降低
对于上述数据,市场观察员、北京证券的梁旭认为,从没有机构认为社保基金是托市资金,相反,都认为其是最厌恶风险的资金之一,因此,其增加股市投资额度更值得股民关注。
“当最厌恶风险的资金都敢于对高风险的股票投资追加头寸,就说明股市的风险水平已明显低于去年。当然,相对应的预期收益水平肯定也更高。社保基金追加50亿元虽然不多,但已是看好股市的表现。”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华仁海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了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更有利于其保值增值。社保基金的加入,无疑会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社保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控制风险是社保基金入市的前提,因而作为机构投资者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社保资金的投资理念将在客观上起到了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和加速了新的投资理念的形成。华副院长指出,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的中坚力量,社保基金入市减少投机、短线的炒作方式,代之以理性、长期的投资方式,更加规范和透明,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
社保基金香港开户引关注
就在社保基金将投入A股的消息被传的同时,社保基金香港开户引起关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日前宣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已在其中央结算系统开立公司投资者户口。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社保基金在港开户,以后也会利用该账户投资香港股市,即意味着社保基金可以在港买入或是沽出股份,这可能是社保基金投资海外股市的第一步,其投资海外的步伐将加快。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社保基金在港开户对A股市场资金影响有限,并不意味着后续会很快推出QDII。因为国内市场目前最大问题是供求问题,如果推出QDII,资金外流,内地股市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积蓄能量。
据项怀诚在公开场合的讲话,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的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他说,海外投资是社保基金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社保基金拥有15.7亿美元的海外资金。根据今年的年度资产配置计划,社保基金境外新增股票投资额将为5亿-8亿美元;境外固定收益投资额约1亿-3亿美元。
保值增值是根本目的
社保基金理事会有关专家介绍说,2004年,社保基金战略入股交通银行,以每股1.8元的价格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末,社保基金持有交通银行股票的市值达到281.83亿元,增值率超过181%。
南京咨询崔卫东董事长认为,社保基金最根本的运作结果就是保值增值。目前增量投资股市,应当算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第一,中国经济前景看好,且股票市场目前尚不在高位,因此投资空间相对而言机会更多。其次,从社保基金投资的稳健性和投机性来看,收益和风险永远是不分家的。哪怕是投资实业,也会存在相当的风险,更何况股市是一个变现很快的市场,只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仍然可以称得上是较为稳健的投资。放眼全球,国际上的社保基金更多也是偏好涉足变现能力较快的投资领域。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发言中提出,下一阶段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注意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稳定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扩大之;如何更好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同时要尽快出台《社保基金管理条例》。
来源:扬子晚报 2006-03-29
“项怀诚: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 不是托市资金”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866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