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网社保新闻政策法规社保查询维权案例社保观点社保知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办理指南社保问答社保计算器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保新闻 >

中国年金市场的IT缺失

 字体时间:2015-01-17来源: 中国社保网编辑:社保网-夏宇
【导读】:不久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其内部工作会议上宣称:“为了达到转型零售银行的目标,要争做企业年金的领头羊,将该项业务作为企业战略转型的突破口。”企业年金也称补充养老保险。目前,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


     不久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其内部工作会议上宣称:“为了达到转型零售银行的目标,要争做企业年金的领头羊,将该项业务作为企业战略转型的突破口。”企业年金也称补充养老保险。目前,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自愿储蓄这3个支柱搭建的大平台。其中,企业年金将占总体目标结构的50%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目前心存如此雄心壮志的金融机构并不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一家。2005年8月2日,在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框架之后,首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选秀”名单出炉,包括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行业在内的29家金融机构将领跑中国企业年金基金市场。

    然而,与业内热捧迥然不同的是,作为支撑企业年金业务的IT系统,却没有在市场预期下大步向前,前景也并不是很明朗。

    谨慎投入

    目前,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接轨世界,千人一面的业务模式将无法长久立足于激烈竞争的市场。而在徘徊了10多年的企业年金“横空出世”之际,不少金融机构随即将其视为差异化战略的“法宝”。尽管多数金融机构认为企业年金是个绝好的战略转型机会,但在信息系统上却迟迟不见投入。

    据悉,企业年金的IT核心系统主要由4部分组成:账户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资产托管系统和受托人系统。其中,投资管理系统和资产托管系统在市场上已有成熟产品,建设受托人系统目前不是重要而紧急的,但将会是未来的趋势,而建立一套强大、灵活的账户管理系统则成为企业年金整体IT系统的重中之重。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肩负着对雇员“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责任,而将来每天要处理的数据堪称“浩如烟海”。但是实际上,由于对业务的不了解,大部分金融机构选择外包自己的信息系统,而非自我开发。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自行开发的系统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融合会更为紧密,也更能体现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但自行开发也意味着高昂的投入和更大的风险。

    避免一次性大规模的IT投入,似乎成为金融机构的共同选择。多家金融机构表示对大规模部署企业年金系统持保守态度。“为避免IT资源的浪费,我们将自行开发的企业年金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放在同一台小型机上。”一位保险公司企业年金负责人透露。该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基本能够满足目前所面临的业务需求,至于未来系统是否能够支持业务长期发展,他表示到时候会再想办法解决。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的观点更极端,他认为:“理论上,如果要实现目前的企业年金业务需求, PC服务器加上Excel软件就能胜任。”

     三重阻碍

    “首批名单的公布,仅仅标志着企业年金市场开始了第一幕演出,接下来的两三年是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业务的关键期,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这也会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企业年金的需求并没有被真正释放。”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企业年金部总经理高松凡认为。

    目前,账户管理系统只有一些基本功能有限实现,多数业务功能由于配套措施的不到位,金融机构不得不将其束之高阁。牵动全国“民生大计”的企业年金,在市场初期必然是个“由上至下”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影响着IT系统建设的节奏,政策环境不明确、对投入产出比的担忧、IT供应商的持续服务能力成为年金信息系统建设的三重阻碍。

    在初期阶段,企业年金IT系统无疑对政策、法规有着高度的依赖。“目前在政策方面有三个难题待解,即税收政策、管理细则和投资环境。”高松凡表示。因此,这些配套措施什么时候出台?能否集中兑现?正成为金融机构与IT厂商心中亟待解开的“疙瘩”。

    “企业年金市场监管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除了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外,关键的财政部、国资委、国税局等部门还未实质性走向前台(据悉,除国资委日前针对央企发布一份指导意见外,上述三部委针对企业年金的专题调研正在展开)。”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就算这些部门都浮出水面,考验他们的将是联合监管的能力。届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将在所难免,那么,配套措施出台的时间表与连贯性就将会产生很大的变数。”
目前,多数市场人士预期企业年金的配套措施可能在两三年内相继出台,但不排除等待更长时间的可能。

    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另一个普遍忧虑——“实际上,在前期,更多机构是想做不敢做。开发、建设一套完备的账户管理系统,软、硬件费用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收益却不能确定。”

    “在企业年金市场初期,经营账户管理业务必须想清楚两点问题,第一,要有充足的商业理由,第二,要做好合理的成本预算。不然,将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翰威特咨询公司(Hewitt Associates)大中华区总裁刘渊表示。

    刘渊分析,经营账户管理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金额与总额之比(即账户管理总收益与账户总数之比),只有在保持账户数量规模增长及合理收费的前提下,边际效益才能上升,边际成本才能下降,规模经济的优势才能显现。

    账户管理(Record Keeping)是企业年金计划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经营的信息管理业务,一旦启动,就难以停止。管理成本会随着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乃至个人的投资选择及专项方案随时发生变动,持续性IT投入则占了其中的重要比例。

    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在IT系统投入的策略上采取“渐近式”投入,而非一次性投入的方式,在面对“又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矛盾时,他们与IT厂商不得不一起同时陷入到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即便是解决了政策和资金的问题,国内金融机构还得面对国内IT供应商服务能力欠缺的问题。

    在目前的企业年金市场,已出现几十万元一套账户管理系统的报价。其实,对于企业年金这样一个长期运营的IT系统,一些大型的国内IT厂商已经意识到要转变经营思路,他们必须从最早的做项目,到做产品,再回到做项目的方式,完成这种螺旋式的转型。[NextPage]

    黄雀在后

    与国内金融机构目前的状况相比,国外金融机构企业年金信息系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经验。

    对雇主与雇员而言,通过账户管理系统他们可以完成开户、缴费、资金划拨、查询年金收益等基本功能。而随着政策、法规等配套措施的完善,雇员的自主性将大大增强,账户管理系统将会为投资者提供定期,甚至是实时的资金划拨、投资品种转换、税务处理、收益分配等便捷服务,同时提供多种投资选择,为雇主提供详细报告,对雇员提供投资教育、网上查询和交易、24 小时电话服务等。

    与之对应,要实现上述功能,业务需求的庞杂性可想而知。企业对年金基金管理需求有着优先顺序,即安全、保值增值、便捷的服务。在国外,面对庞大、复杂的企业年金市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已经走向了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各角色将在相互牵制、相互合作的模式下,推进市场的发展。“账户管理系统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般的软件产品,而是一个长期运营的系统平台。”刘渊表示。
与“热捧”企业年金的国内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却在一边做准备,一边观望着这个市场。

    比如,加拿大企业年金市场的“领头羊”宏利金融集团公司(Manulife Financial Corp.),像翰威特咨询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由于目前我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中并未禁止外资企业或非金融机构进入市场,这表明,企业年金市场也为第三方机构留了一扇门。

    企业年金的主角说明:

    企业年金管理的6个主体:受益人、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其中,后四者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核心角色,而受益人、委托人分别指雇员、雇主(企业)或其工会组织。

    企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基金

    企业年金是指通常所说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自愿实施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在明确企业出资的前提下,也鼓励个人负担一部分费用。企业和个人缴费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职工流动时个人账户基金可以随同转移。

    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订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前车之鉴

    如果等待配套措施出台将遥遥无期,并且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各项政策、法规的分批兑现,或者出台后再调整的状况,同时,金融机构对业务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对企业年金IT系统来说,无疑会面临一堆需求积木,也许这将是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

    这种业务需求虽然“特殊”,但从市场环境、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仅在金融业内就不难找出相似的案例。比如,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过程。

    首先,市场环境的相似。在金融业中,我国的保险市场形成晚,开放却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家,根本谈不上什么市场。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成立,竞争态势初露端倪,各家公司在IT方面需求渐增。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险公司和IT供应商的增长都是非常缓慢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世纪之交。随着中国入世成为定局,保险业对外开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本土保险公司一边更新系统苦练内功,一边眼瞅着外资保险公司“大兵压境”。

    在当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个机会,一大批打算“吃保险饭”的IT供应商应运而生。经过长时间的摩拳擦掌,期待中的机会却一直到2003年才真正迸发。当时,和外资保险公司一起来的,还有国外的保险IT大鳄。

    最终,本土保险公司舍弃原有系统,多年的投入打了水漂,清一色引进了国外IT厂商产品,而外资保险公司则直接引进国外总部的核心业务系统。

    其次,应用环境的相似。

    由于保险核心业务系统贯穿公司新产品开发、维护、客户服务、销售支持的全部过程,并规划出公司业务的大致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来源于保险公司的长期经验积累,同时又高于公司现有经验总结。和国外保险公司动辄上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在当时还年轻得可怜,人才积累和实战经验也少之甚少。体现在核心业务系统上,本土产品大多显得先天不足。

    当时,国内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贴合原有业务的“土流程”,绝大部分以保单为中心,数据管理也都是分散式的。此外,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公司面临的变数也越来越多,无论从产品开发、监管、渠道以及资金运作方面,对系统的可扩展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恰恰也是国内保险信息系统的一个死穴。

    一位保险IT资深人士曾对记者说,想要IT系统具有充足弹性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那就是系统架构在开始设计时就比较合理,否则出现问题打一个补丁,再有问题再打补丁,总有一天,系统将不得不推倒重来。而要求国内IT厂商在当时就拿出一套合理的架构,无异于赶鸭子上架。

    相形之下,当企业年金市场的配套措施逐一开始启动时,金融机构随手拾起的需求积木,是否只是一块旧补丁?或者是一块摞着补丁的补丁?

来源: 中国养老金网 2006年5月8日

“中国年金市场的IT缺失”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8409.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文章采自网友投稿刊登及网络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中国社保网是一个公益性质网站。文章版权永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文已帮助

最新刊登

1

赞助商链接

猜你喜欢

今日热点

【以案说法】自愿放弃社保,可以吗?

点击排行榜

  • 新闻
  • 观点
  • 政策
  • 案例
  • 知识
  • 办理
  1. 2016事业单位事假、休假、病假的有关政策规定
  2. 2017年上海最新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一览表
  3. 国家医保局: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93万人次
  4. 社保怎么补交?农村户口的要怎么补交社保费?
  5. 2017年已经到来:社保卡等新规你必须知道
  6. 内蒙古社保卡进度查询
  7. 2016公务员最新级别工资一览表
  8. 个人可以补缴社保吗?个人补缴社保流程
  9. 社保断了需要补交吗?中断之后如何补缴?
  10. 2015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单位缴费比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