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而中国资本市场又发源于政府主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和政策影响的色彩一直较重。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表现为法律法规的建设比较及时、政府及监管者对于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对于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等等。在努力做到市场公平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往往表现为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需要顾及的因素较多,发展进入了一种“瓶颈”阶段。在这一阶段,迫切需要大力推动自上而下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过多的行政管理和僵化的制度设计会逐步成为市场发展的障碍,在这个阶段,政府主动推动自上而下的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同时把握好市场化改革的节奏和步伐,是推动市场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中国证券监管机构2000年以来推动的基金业市场化改革对推动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壮大和成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基金业改革的总体状况
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使得基金行业遭受了全面挫折,其时,市场的投资氛围也处于“无股不庄”、人人争相“与庄共舞”的状态中。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推出,揭开了中国基金业市场化改革的帷幕。2002年,中国证监会主导的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监管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引入专家评审制度,使基金产品的审批过程渐趋制度化、透明化、专业化和规范化。2003年以后,有关审核制度进一步松动,政府进一步放权,逐步探索与国际通行的“注册制”接轨,基金业发展走上了一条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这一改革取得的客观效果是令人瞩目的。从2000年到2005年,在股票指数下跌近50%的不利市场环境下,中国基金业的规模实现了从560亿元到5000亿元的增长,开放式基金取代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的主流,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伞形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基金、可转债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国际市场标准的基金品种相继出现。无论从基金公司、销售渠道、托管机构等各个方面来说,市场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有效竞争的局面。在短短的四五年内,中国基金业在非常不利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崛起,在市场中的比重从不到5%上升到25%,行业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健康的。作为一个参考和对照,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表明,美国基金业在市场中的相对比重实现同样的增长花了25年的时间,而我国台湾地区基金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其本土机构投资者占市场的比重仍然微不足道。探讨中国基金业这一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渐进式的市场化进程释放了市场的潜能,推动了行业规模的大规模增长和创新产品的大量涌现。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与其说是政府“管”得不错,还不如说是政府“放”得不错。
根据ICI统计,美国共同基金市场规模1940年为4.48亿美元,1970年约为476亿美元。而中国2001年底开放式基金规模为10.27亿美元,2005年底约为506.43亿美元。
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基金业市场微观主体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基金业市场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产品设计能力。当股市从2001年起陷入低迷状态后,基金公司开始迅速转型,开发低风险的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在2003年首次出现后,在随后的两年内迅速达到了2000亿元的规模。
第二,风险管理能力。在基金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风险管理只是一个概念,而2002年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以Barra为代表的国际标准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基金业被迅速本土化,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第三,创新能力。市场化产生的竞争压力转化成为基金公司创新的动力,基金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大胆探索国际上最为先进和复杂的基金产品,并在2004年成功推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ETF。
第四,品牌建设。随着行业的发展,基金公司开始普遍注重自己的品牌,我们注意到,几家较大的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在主流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进行品牌营销。
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有效地促进了金融生态的发展
首先,审批环节的减少使得政府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监管,监管效率得到加强。其次,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快速发展,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市场内生监管力量应运而生。有关资料显示,使用google搜索“证券投资基金”得到的信息从2000年的20万条激增到2005年的200万条,关于基金的报道,在过去即使是在证券类报纸中也是难得一见,现在已经一跃成为了各种财经类媒体甚至是地方性报章的主要版面内容。媒体迅速增加的关注,使得行业更加透明和规范。再次,随着基金行业的发展,基金成为了大型机构投资者理财的主力队伍,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年度选秀,使得基金公司从投资研究到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此外,评级机构大量涌现,对基金公司的投资表现和运作规范程度进行越来越严格的评判。以上这些发展,使得基金行业逐步走向“市场监管市场”这一较高的监管境界,形成了比较良好的金融生态。
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和“鲇鱼效应”
基金业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不仅使本行业受益,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整个金融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第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对资本市场整体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金业的迅速扩大,不仅推动了蓝筹股、绩优股等概念的形成,使得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告别了“无股不庄”的时代,同时,基金业的发展也丰富了市场对多层次投资的需求,使得发行体制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使得“询价制”等制度建设成为可能。事实上,在最近几乎所有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中,如分类表决、股权分置等,都可以看到基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平衡发展。近年来,在持续低迷的股票市场环境中,基金将投资领域扩展到货币市场,自2003年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以来,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0亿元左右,在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活跃货币市场交易,推动货币市场理性投资理念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最近,一些基金公司开始探索投资于债券市场特别是中短债市场的基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基金也会成为债券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力量,并对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银行体系的改革。2001年起,商业银行成为开放式基金的主要销售渠道,对基金等理财产品的销售使得银行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坐北朝南”的经营模式,逐步走向了主动营销。2005年起,作为加快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获准设立基金公司,这标志着基金业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产业调整和重构的有生力量。
第四,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从2002年开始的市场化进程,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增长,提升了本土机构的竞争力,使得它们在面对2002年后出现的合资公司和2003年后进入我国市场的QFII的竞争时,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也使得本土机构和外资机构之间良性互动,推动了行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今天的中国基金业,23家中外合资公司和34家内资公司形成了较好的平衡,与42家QFII机构共同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在关于市场化改革的认识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政府的放权诚然可以推动市场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政府的利益和权利为代价的。其实,市场化的改革是一个真正的帕累托演进过程,即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种可能性,使所有相关的机构和主体都可以获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在这样一个改革过程中,首先减少了寻租和腐败的空间。其次,市场化改革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使得相关的政府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里增加了其影响力。第三,市场的发展,为政府机构的人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进入市场的选择。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机构内部人员的良性循环,同时,有过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市场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一个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市场自下而上的博弈均衡应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最大程度地推动市场的发展。-
2006年08月21日 《中国金融》-祁 斌作者系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客座教授
“以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国基金业发展”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741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