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午,记者刚走访了两家银行网点,就收到了5份保险理财产品宣传册。杨珂摄
自己本意是在银行存款,最后却买成了保险。本报《4万元存款“变脸”成保单》一文刊登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几乎每家银行的营业网点都销售保险,并且有一定的“技巧”,消费者很容易被迷惑。
家家都有卖
11日上午,记者沿经七路走访了6家银行的营业网点。毫无例外的是,无论是四五人规模的小储蓄所,还是拥有十余个窗口的大营业部,都有保险产品在销售。在小储蓄所里,往往是墙上贴着一张保险产品的宣传海报,上面附有该险种的详细信息。而大一点的营业部里面,往往有专门的小架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宣传保险产品的小册子。
记者同时发现,一些营业网点的大堂经理都身兼双职。“这些大堂经理真的是让人真假难辨,他们穿的也是银行的制服。”省城某事业单位的杨女士说。她表示,好几次,自己在银行排队存款时,都会收到银行工作人员送出的一些花花绿绿的小单子。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银行的工作人员正是利用了储户对银行的信任,对保险产品进行“包装”,迷惑消费者。
省保监局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山东省共有兼业保险代理机构7662家。其中,银行支行以上代理机构2436家,银行、邮政代理保险网点已经占到全部兼业代理机构的52.06%。
推销“三部曲”
综合读者的反映以及亲身体验,记者发现,银行大堂经理推销保险产品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第一,询问了解客户是否有一笔大额的钱不急用,可以存上3-5年或是更长时间。第二,在得到客户的肯定答复后,就开始以利率高、无利息税、白送一份保险等来劝说消费者购买保险。第三,推销成功,客户签字,办理相关转账手续。
业内人士分析,其实每一步都暗藏“玄机”。第一步,其实就是探消费者的“底”,因为一份保险产品的合同期一般是3-5年。
第二步,所谓的“利息高”,其实指的是“分红险”、“万能险”等这些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不能等同于银行储蓄的利息。所谓的“白送一份保险”,其实是,消费者购买的这些“万能险”、“分红险”产品,既有投资理财功能,又有人身保障功能,是一个“组合型”的产品。不仅没有“白送”,相反消费者每年还要支付一定的保费、管理费等。
第三步,客户所签的字和在银行存款时的签字是完全不同的。客户是在银行为保险公司代卖保险产品的代收凭证上签字。银行还会给客户一个存折,这可并非存款存折,而是一个转账存折,你存上的钱当天就有可能被转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银行网点在推销保险时,往往把“保险产品”单单说成“理财产品”;把“买”保险说成“存”和“入”,把“收益率”说成“利息”等等,这些都容易迷惑客户。
任务挺压人
为什么一些银行网点会误导消费者?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银行的大堂经理们都有售卖保险产品的“任务”。位于泺源大街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透露,快到年底了,自己的营业部销售保险收入要突破400万元,给自己定的目标就将近200万元。
今年6月份,银监会曾发布《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通知明示:“商业银行应禁止理财业务人员将理财产品当作一般储蓄产品,进行大众化推销;禁止理财业务人员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严肃处理利用有意隐瞒或歪曲理财产品重要风险信息等欺骗手段销售理财产品的业务人员。”
储蓄与保险区别非常大
省保险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嘉瑜表示:保险产品和银行储蓄是有区别的,在银行储蓄可以随存随取,而买保险如果在合同期内退保的话,投保人不可能拿到全部的保费,将有较大的损失。
同时记者了解到,两者的区别还在于:银行储蓄中,金额包括本金和利息,它是确定的;而在保险中能得到的钱,除了定期养老保险之外,大多数却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而且,从所有权上看,你在银行存的钱还是你的;而你买保险花的钱就不再是你的了,它归保险公司所有,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的规定履行其义务。
刘嘉瑜认为,一方面银行在销售保险产品时,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要求其在开展业务时,向消费者讲明白产品的性质。同时,消费者在银行购买保险产品时,应该看清楚保险条款和保险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06年12月13日04:46 大众网-齐鲁晚报 记者杨珂
“银保产品卖得不太地道”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650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