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在近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说,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全面、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尤其在养老金需求、医疗保障、长期照料服务和农村老龄问题等四个方面带来严重挑战,是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一项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课题。
养老金需求急升
“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原新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和出生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加速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冲击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原新介绍,2005年我国每100个人中,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比例为68∶11∶21;少儿人口是老年人口的将近1倍,家庭和社会以养育少年儿童为主。到2023年,总人口中的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持平,上述三者的比例为64∶18∶18。2023年之后,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少年儿童人口数量,社会和家庭将从以养育少年儿童为主转变为赡养老人为主。2050年三者的比例关系转变为53∶31∶16,老年人口数量几乎是少儿人口数量的1倍。
与此同时,养老金潜在缴费者和领取者的数量差距日益悬殊。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为86∶14,也就是说,1个老人平均有6.2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虽有压力,但还不大。2020年二者的比例关系为79∶21,1个老人的平均赡养者减少为3.7个劳动年龄人口,压力显著加大。2050年二者比例关系变化为63∶37,1个老人平均只有1.7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压力更加沉重。“这就意味着,潜在养老金缴费者和领取者的数量关系日趋紧张,养老金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原新认为,“充分就业是最好的养老准备,宏观上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力,使潜在养老金缴费者转变为现实缴费者;微观上可以增加个人储蓄,以应对个体老化后的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逐年加大。”原新说,2000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金总支出2115.5亿元,2005年为4040.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94%。按这个速度推算,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金总支出将达到8385亿元,2020年将增加到28315亿元,这将是目前的7倍。按照这样的需求量,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会使养老金的需求规模呈直线上升,对养老金供给造成空前的压力。
医疗保障压力膨胀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是医疗保障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原新说。
原新说,有资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至5倍。即便是总人口规模保持不变,伴随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医疗费用的总支出也会不断增长。发达国家目前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的原因,除医疗技术发展费用增加之外,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的作用。据调查,目前,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并且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重的上海,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已经占到了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2/3。上海的今天,就是我国其他地区的明天。到2020至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医疗保障费用的需求压力可想而知。
对比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加速度和GDP的增加速度,有研究显示,1992至2002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5年翻一番;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0.48%,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1.11%,202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至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原新认为:“老年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不仅会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更主要的是会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资源的代际分配格局,引发潜在的社会代际矛盾和利益冲突,深刻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导向。”
长期照料服务缺乏
“老年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暴露最晚、问题最多、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我国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严峻性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原新解释说,“一般来说,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
从国际范围来看,长期照料服务制度是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应对老龄社会的三大基本制度安排。“我国老年长期照料服务制度建设刚刚起步,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原新告诉记者,我国需要长期照料的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据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2005年为1270万人,2010年达到1530万人,2020年超过2000万人,2050年达到3800万人。如果再加上生活半自理人群,规模将更大庞大。而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张,而且主要是收住健康老人,长期照料服务床位少得可怜。“长期照料服务不同于一般性的为老社会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如此庞大人群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仅靠家庭是解决不了的,政府也不可能包办。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兴办相关服务设施,尽快建立长期照料服务制度,特别是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原新说:“但是,这些工作的基础有的非常薄弱,有的还是一片空白,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原新认为: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过城镇,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城镇,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1.47亿,其主体为劳动年龄人口,来自农村,流向城镇,引发农村老龄化、少儿化、女性化“三化”并存的局面。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不但加快了农村老龄化步伐,加深了农村老龄化程度,而且也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在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流动多―老化快―保障难―发展慢”的恶性循环。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快速老龄化对家庭养老已经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严重缺位,造成农村养老、医疗、长期照料等问题的压力十分严峻。”原新介绍,一方面,大量担当养老抚幼任务的中青年远走他乡,农村养老人力资源流失,农村老年人面临养老人力资源不足和养老物质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老年人不但要自我养老,还要担负起隔代抚育的重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另一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任务艰巨,除比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据了解,全国7.8亿农村人口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只有5400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7%;1.2亿农民工中80%以上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1.38亿乡镇企业职工,既未进城保,也未进农保,是保障真空;4000万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后也未得到有效保障。原新说,约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占不足30%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农村老年人在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上,与城镇老年人形成巨大反差,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失衡是当前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本世纪前4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原新说,200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2%,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前突破20%,比城镇高5个百分点;2030年全国老龄化速度达到最快时,农村和城镇老龄化程度分别达到29%和22%,差距也达到最大,相差7个百分点,农村率先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是我国经受人口老龄化大潮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2007年09月30日12:42 刘红尘 来源:《老年时报》
“我国快速老龄化面临四大挑战”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3981.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