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养老险公司都在年金市场上与时间以及自己的同行赛跑,乃至到了年末,第二批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名单终于尘埃落定,他们不得不与更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客户、人才以及合作伙伴。
第一批吃海鲜
虽说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年金市场前景广阔,蛋糕巨大,但2007年的竞争却是争分夺秒的。
“现阶段剩下的市场空间已经不多了。”一位养老险公司负责人在2007年年末表示,“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竞争对象。用食物打个比方,现在这个阶段争夺的是海参鱼翅,之后是普通的牛羊肉,最后可能只剩下青菜豆腐了。”
“海参鱼翅”指的自然是大型央企等规模较大的年金客户。这种“先吃海鲜”的竞争策略明显体现在第一批开展业务的养老险公司的业务轨迹中。
数日前,太平养老刚刚签下两单——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和北京京西发电,一个是国资委直接管理央企,一个是京能集团的北京市重要的发电企业。据了解,太平养老截至11月累计签约(含中标)管理资产已经达到120亿元,已经签约管理资产总规模为81.7亿元,已经中标的管理资产总规模为38.3亿元。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年金客户数量近5000家,是目前签约客户数量最多的养老金公司。
平安养老也在通讯、金融等中央大型企业连续签下大单,并已承接深圳、大连等地方社保转制企业年金项目。并且平安养老服务的企业年金客户中很多都是各行业的标杆性或龙头企业,其中包括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红塔集团、红云烟草集团、云南铜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等。
作为第一批获得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太平和平安两家养老险公司抓住时机,美美地吃了一年的海鲜。
格局生变
在2007年11月第二批受托人名单公布之前,作为核心的受托人主体只有5家,而叱诧风云的似乎只有太平和平安2家养老险公司,截至2007年10月,他们抢占市场的成果基本上是四六开。
但是随着第二批年金资格的认定,出现了首批银行受托人,还新增了3家养老险公司和1家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自此,3家银行、3家信托机构(中诚信托通过参股的形式将第一批获得的受托人资格整合到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公司)和5家保险机构鼎足而立。
3家专业的养老险公司获得资格是意料中的事,可是银行的准入不免让人有点意外,有点紧张。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3家银行的加入,意味着银行机构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银行有着更强大网络、更庞大客户资源和无可匹敌的信任优势,要与他们竞争本非易事。
一位养老险公司负责人承认,银行的进入对他们“有影响”,这不仅在于银行客户资源上的优势,还关系到前期投入的方方面面。他透露,在年金业务开展的最初阶段,某国有银行作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身份与他们合作开展年金业务,基本上对年金操作一无所知,由他们免费培训了一年时间,然而现在该银行也获得了受托人资格,下一步必定会独立开展年金业务,养老险公司则颇有点为人作嫁衣的味道。
“2+2” PK “3+1”
“2+2”模式是太平养老首创,为了解决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及投资管理人四方利益协调导致的效率和成本问题,然而随着第二批年金管理资格的公布,许多机构获得了3项资格甚至全牌照,这一模式也受到了新的“3+1”模式的冲击。
按照23号令的规定,管理一个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和托管人不得为同一法人。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因此,受托人是否承担账户管理人是两种模式争论的焦点。支持者认为,“3+1”能够发挥金融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势,减少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的协商环节,有效解决初期方案设计与后期服务脱节的问题,还可以获得又可获得运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管理成本的再次降低。
不过,作为“2+2”模式的首创者和坚定的拥护者,太平养老总经理杨帆对账户管理人的牌照并不感兴趣,据悉太平养老也是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才把申请材料递上去的。他表示,“投资管理是我们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一项资格,而对于账户管理资格,因为银行有早已铺设的IT网络系统,有相对竞争优势,我们却没有,为什么要分散精力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呢?”
究竟是“2+2”还是“3+1”,在2008年伊始,年金业务的模式之争与养老险公司和银行的业务之争一样,无法轻易下结论,究竟是共生共赢还是有高下之分,只能拭目以待。
2008年01月03日01:23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饶婷婷
“年金2008:看“2+2”如何遭遇“3+1””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316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