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养老模式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引发了一个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养老?本刊特别邀请研究养老问题的专家为读者提供20种养老模式,并对这些养老模式的优劣及适合的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为您的养老提供合乎自身实际的选择。
以下谈到的20种养老模式,正为老人的养老行为提供了包容多个“大菜”的一桌丰盛大餐,并帮助老人在“大菜”中,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意愿自主随意地“点菜”,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养老模式。总有一两种正好能对上“胃口”。各种养老模式的运用也非单打一和一次定终身,而是可以根据时势的需要,给予相当的模式转换或综合加以使用。
“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其他一些养老模式一般都是从这两种基本养老模式衍生出来的。
世界养老模式的发展轨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养老的内涵与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考察世界上养老模式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在人口转变及由于新生婴儿数量减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导致劳动人口日益减少出现的“少子高龄化”现象尚不明显、养老还没有被作为“问题”提出之前,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都普遍是“居家养老”;在“未老先富”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实行居家养老的同时,国家也大量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机构,推动“社会养老”模式一时兴起。
但随着人类社会逐步从少子高龄化社会走向少子高龄社会,特别像日本、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进入以少儿人口减少为主的人口减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已感到将难以承受迅速增长的社会养老之财政负担,而且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兴办养老机构、实行社会养老将割断被养老人与家人的“共存”联系及情感诉求互动空间,不利老人的身心健康,居家养老可缓解或避免这些矛盾,于是又导致“居家养老”模式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
与此同时,少子高龄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已普遍造成家庭养老人力资源的不足及养老功能的弱化,使个人及家庭也同样难以承受“居家养老”的人力需求与经济能力的双重压力。少子高龄化及少子高龄社会的诸多矛盾,迫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形式,形成养老及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模式变迁:从单一走向多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明显差距。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厉的人口出生控制政策,以致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地迎来少子高龄化。
同时我国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国情,不仅使我国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矛盾和问题相对“超前”地暴露出来,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养老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的少子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且现代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事业人士”、“孝顺子女”两种角色的冲突和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排斥。
于是养老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兴办养老院等各种“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
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但社会养老也有不少问题。社会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没有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几乎就难以为继。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这些投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已经建成运营的养老机构,也存在不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读者丁女士在给《人民论坛》编辑部的来信中,诉说了她先后转住成都、兰州、北京三个养老院所遇到的不少问题。实际上,她反映的问题,的确是目前国内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的。但应该指出,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是单纯的养老问题,其中有些严格说来应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有关国家体制、管理机制、国民素质、社会风气等方面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只不过是通过影响养老院管理表现出来而已。
由于目前我国是“未富先老”,养老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我国既不能单纯实行“居家养老”,也不可大范围推广“社会养老”,而必须创新养老模式,走多元化养老之路。于是类似于“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不断适应国人多样化的需求。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综合考虑我国养老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文化传统及亲情、空间、服务和需求等一些因素,建议我国应建立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以“社会养老”模式为辅的“双轨”、“多元”养老体系。
“双轨”就是指“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模式,“多元”就是指这两种基本养老模式投资主体、经营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多样化。
而且从世界范围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是在家中安度晚年;日本的调查也表明在福利(养老)设施中养老的老年人因心情忧郁而死亡的比率高于居家老人。考虑“居家养老”的某些局限,所以还要坚持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的延伸和依托,建立居家—社区一体化养老服务系统,这样可近距离地保持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相互补充及互动援助,方便家人、社区与被养老人之间的照料看护,体现居家养老特征,发挥社区服务优势,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总之,养老模式的相互结合、“双轨”并举,应作为我国未来构建养老体系的主要战略。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多方面的养老优势,更可以满足养老特别是被养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王苗(实习))
2008年04月02日15:0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变化中的中国养老模式”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234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