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目前,中信集团旗下企业取得了企业年金的运作中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四个资格牌照,是国内目前唯一全部获得这四个资格牌照的金融集团。这种综合性优势使得“信福年金”以中信银行年金业务为核心,基于中信控股平台,有效地整合集团资源,并通过与优选年金管理机构的战略合作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年金业务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企业年金服务。
中信银行为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引入了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华夏基金等13个年金管理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于近日推出国内首个企业年金品牌——“信福年金”,把发展中小企业年金业务作为战略目标之一。
中信银行“信福年金”包括:“信福年金1号——特色托管,金牌服务”、“信福年金2号——一站服务,全程便捷”、“信福年金3号——汇聚资金,共享收益”、“信福年金4号——战略合作,协同服务”及整合的涉及年金业务机构和个人的“信福年金泛产品”,形成覆盖多层次客户群体、满足多维度客户需求的“信福年金”系列产品。“信福年金”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管理运作开始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其中“信福年金3号”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客户设计。
目前,中信集团旗下企业取得了企业年金的运作中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四个资格牌照,是国内目前唯一全部获得这四个资格牌照的金融集团。这种综合性优势使得“信福年金”以中信银行年金业务为核心,基于中信控股平台,有效地整合集团资源,并通过与优选年金管理机构的战略合作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年金业务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企业年金服务。
银联信分析:
年金客户向中小企业转移
企业年金俗称“第二养老金”,即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商业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为58.5%。也就是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不足在职工资的6成,而企业年金就是这一比率之外的补充收入。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费,并委托银行、保险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专门的金融机构负责运营、管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并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
一、小企业年金业务收益多多
经过企业年金市场的参与各方的论证,迟迟未推出的中小企业年金计划有望在6月下旬正式出台监管条例。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预计,一旦颁布正式的监管条例后,中小企业年金的资金规模在5年内将超过200亿元。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创造新增的就业机会方面的比例高达80%,在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其利润中占的比例也分别达60%和40%。
今后几年,几百万家中小企业将为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巨大的企业年金业务市场。企业年金业务将为银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稳定和拓展银企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银行调整经营战略、优化业务结构。
二、中小企业年金适宜采用2+2年金模式
实现中小企业年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各中小企业的年金基金统一集合在一个受托人账户中,然后由受托人确定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第二种方式就是由具有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券商设计并发行统一的集合年金计划。
此前大企业的全分拆模式,导致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太多,容易出现管理机构间的协调困难,各个管理机构对运作流程、系统接口、业务单证等各项内容有着各自的定义和标准,在年金计划建立过程中,协调的工作量大、成本高。
而针对于中小企业年金研发的2+2模式,信息、技术共享程度相应提高,业务管理、业务运作的协调性高,能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同时,与独立企业之间的合作相比,同一个法人受托机构内部的合作更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受托人在选择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后,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可以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
相比全分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的2+2年金模式还在相关管理费上提供打包优惠,在受托财产管理、运作、投资、处分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税费和佣金以及年度审计费用等处理信托事务所必须支出的费用将会大大降低。
三、商业银行已开始备战中小企业年金计划
目前,已有商业银行开始备战中小企业年金计划,欲在这场新的企业年金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年金开发了“2+2”的集合模式,并已进入筹备尾声。
除了实力较强的国有银行积极备战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甘示弱,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就在积极与保险公司接洽,希望通过强强联合,以曲线的方式分得一杯羹。
“中信银行瞄准中小企业推出首个企业年金品牌”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203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