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居工程、医疗文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设,灾后重建,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十项举措,将在2010年底之前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一头系着国计,一头系着民生”,这是不少专家学者对十项扩大内需措施的积极评价。无论是住房条件的改善、出行条件的提高,还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多项宏观经济措施与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共同推进,不但是为了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的复杂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民生。
扩内需,不增产能
“此次出台的十项措施和具体的投资计划,不少都与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相关,这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未来公共需求,同时也避免形成产能过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告诉记者,产能过剩一直困扰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钢铁、水泥、汽车乃至房地产等都存在这个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来看,需求正在逐步下降,一度掩盖的风险也暴露了出来。因此,此次投资方向明确,大量资金直接投入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
在居住条件上,此次推出的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等。可以发现,政策的调整立足民生,旨在通过加大廉租住房建设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求。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81亿元。而在出行方面,则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让人们出行更畅通。居住环境、出行设施双管齐下,百姓的生活“硬件”有望大步向前。
“软件升级”还需机制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实施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信贷会刺激经济增长,把大量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需求,既满足低收入群体改善生活的需要,又可推动房地产等各项产业的发展,还可扩大就业,一举多得。值得关注的是,十项措施中聚焦了备受关注的就业、税收等问题,将从“软件”上升级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措施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包括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还明确了一系列具体的补贴标准,同时提高低收入群体等
社保对象的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等。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要靠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只有让居民的收入实现增长,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地把消费刺激起来。但我国目前面对的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较突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助于释放他们的需求潜力。他指出,目前补贴、减税、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等都已经在政府考虑的范围之内了,但长期解决问题,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分配机制,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
补供方,更要补需方
当前,国内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弱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一直存在,文化教育事业仍需加快发展步伐。因此,此次推出的具体措施包括了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内容,具体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
对于医疗和文化的建设,陈宪表示,政府对这两个领域的投入一直较大,但在补贴供给方的同时,应加大对需求方补贴的比重。“以医疗为例,如果把钱全花在医院上,往往会产生效率不高、针对性较差的缺点。如果把给病人补贴的比例增大,一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医院之间形成一定良性竞争,提高补贴的效率。”
“扩大内需 促进民生”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140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