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召开的“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披露的数据被媒体纷纷引用。次日,各大网站上有关“养老金空账”的新闻引起数以万计的评论,其中不乏恐慌情绪和抱怨的声音。
但是,这样的社会反应却让郑教授本人感到不解:“我当天做了6分钟的演讲,播放了26页的PPT;‘1.3万亿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写在哪儿了连我自己都不大记得清楚,可是大家全都去盯着这个数字了。”
在他看来,这其中固然存在媒体炒作的成分,“还有人以为我是在向政府要钱呢”;同时也暴露出民众对养老制度缺乏了解的现实问题。究竟什么是空账?空账从哪儿来的?它有那么可怕吗?接受本报专访时,郑教授道出其中的原委。
我国养老金账户投资收益率不到2%,跑不过CPI
在上周的演讲中,郑秉文教授披露了一系列数据。除了引起外界震惊的1.3万亿元养老金空账,他还进一步指出,我国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不到2%。不少人为此议论纷纷:“我们的养老金哪儿去了?”
记者:您在演讲中披露的这些数据从何而来?
郑秉文:1.3万亿元的数据是我根据公开资料测算出来的。目前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说明我的测算结果是科学而客观的。关于养老金收益率的数据,我此次所做的“不到2%”的表述,来自于审计总署一位副审计长2008年11月6日在全国社保论坛上公开宣布的数据,网上可查,我判断这个数据依然有效,因为我们的投资策略至今没有发生变化。
记者:1.3万亿元这个数字令人吃惊,庞大的空账是怎样产生的?
郑:1981年智利最先在养老金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我国在借鉴智利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制度。一个制度突然要转变性质,马上就会面临“转型成本”的问题。比如以前是子女为父母养老,引入个人账户后变成了自己为自己养老,那养活父母的钱由哪儿来?这就是转型成本。
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的经验是,用发行认购券的方式将转型成本均摊到各个年份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在引入个人账户之后,一直没有解决转型成本的问题,从而导致个人账户部分出现空账,这是我们养老金制度设计上不成功的地方,等于没有实现当初制度决策者的初衷。
“空账目前划得来,实账反而不合适”
记者:为什么引入个人账户制度在拉美国家能够成功,在中国反而出现问题?
郑秉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的制度决策者没有考虑到,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个背景。近30年来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稳定在2%至3%之间,在这些国家引入个人账户后,账户的收益率容易超过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水平大体相当,因此这样的养老金制度是合适的。
但是我国同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的水平,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高达10%以上,近十几年来高达15%,在这种条件下引入个人账户,账户里面的钱就面临着保值增值的问题。保值有三个含义:一是票面保值,只要不出现贪污和投资亏损就不会有问题;二是其投资收益率必须盯住CPI,否则就会贬值;三是要保持购买力。
记者:我们的养老金目前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吗?
郑:我们现有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连CPI都不能战胜。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的CPI年均为2.2%,而养老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连2%都不到,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损失几十亿元,福利损失很大。另外,如果按照目前的数字测算,我们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每年都下降10%左右。
如果这1.3万亿不是空账而是做实了的实账,这就相当于你在10年前把能买三居室的钱存进了银行,而且给你一个2%的利息,10年之后再取出来,你连套一居室都买不起。这么看的话,出现空账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根据我所讲的道理来看,空账目前是划得来的,实账反而是不合适的。
【出处:北京晚报】
“郑秉文解读养老金空账”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647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