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两会”提案信息来看,改革“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较大。研究发现,去年“两会”就有提及的此项改革,其推动并无大的变化。从具体的事项变化来看,一些代表委员所提及的建议比较关键且反映呼声,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养老并没有推向社会,相关职能机构更没有推向社会,被推向社会的只有企业。养老金并轨,首先在制度上得有一个整体框架,得有一个时间表,得有具体方案才行。从改革“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的呼声来看,其有必要加快其改革的步伐。
研究发现,去年公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已于2011年12月31日截止征求意见,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从历史来看,中国的退休养老改革从1992年开始,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实施近些年来,应该说其制度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及时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物价的不断上涨,这种制度所体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且具有复杂性与紧迫性。从目前来看,“养老金双轨制”最直接的表现是养老金金额的差别,深层的原因则是养老金计算方式、来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实质是财政负担,这种单位负担制形成了社会保障的制度性区隔。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则是社会化,养老金水平与企业、个人缴费基数和年限直接挂钩,缴费基数普遍按照企业的“基本工资”执行,直接导致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数额偏低。通过具体社会变化来看,改革之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相差无几。近几年,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7连调,三者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到了数千元,因为企业7次上调的额度都难抵销后者的水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的退休金与未退前基本相等或仍有提升,唯独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收入没有大的变化,而从社会体来看,企业职工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均为社会主义职工,如果在工作期间,依据贡献、岗位体现按劳收入不同的变化应该是正常可接受的,但在“双轨制”养老模式之下,职工退休后,工作性质相近、年限相同的职工,从企业退休和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相差数倍,恐怕这种模式就体现出较大的问题,也难以体现社会共同承担、共同受益的原则。
研究发现目前部分城市开始有所推进,比如深圳正在进行公务员养老金制度的试点工作,部分公务员实行聘用制,此类公务员在职期间享受公务员待遇,退休后的工资额度向企业靠拢。应该说,养老金双轨制,这是一个养老金的结构性问题。养老金的结构,应该按照人口结构进行调整。研究发现,西方国家通常认为:当五个劳动力赡养一个老人的时候,这个养老金的结构就要从现收现付转为现收现付和积累相结合。目前社会上反映的较明显的观点认为,许多高收入群体,也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他们在工作时,便已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分配,退休时,又领取了远高于普通职工的退休金。因此,在提高退休金时,应该更多地倾向于向那些普通职工、低退休金群体。如何平衡制度的改革,改变“养老金双轨制”,推行公平而相对合理的制度方案是大势所趋。
笔者研究改革目前的“”养老金双轨制,有利于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差距、促进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合理,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让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时间上来讲,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与推进速度。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须加快进程”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292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12
人
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