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养老,我们还在谈什么?
■话题一
养老金缺口的经济学争论
18万亿原来并非“现金缺口”
中国的养老金账户到底存不存在缺口,缺口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近来在媒体上争论不休,官方和民间也是各执一词。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大家没有对“缺口”这个概念如何解释达成统一,颇如“鸡同鸭讲”。
最早的争论源自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领衔团队在媒体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研究者通过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推算出按照现在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以及保障水平,如果要保障未来70年左右的现金流不出问题,那么按照现值计算,除了现有的社保资产之外,还需要18.3万亿左右的资金,这也就是后来引起广泛争论的“养老金18万亿缺口”的由来。
如果不是搞统计的或者搞研究的人,提起18万亿这样的天文数字,恐怕会惊出一身冷汗,更别说这个数字与自己直接相关。所以这样的新闻一经报道,便引发了核裂变式的争论,而大家争论的焦 点自然也会聚焦在18万亿这个数字上。
先是有媒体援引相关专家观点称,“养老金不可能有18万亿的缺口”,后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来澄清表示,“养老金账户每年账户都有结余,现金流都是正值,不存在缺口”。而就在近期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场论坛上,曹远征再次解释,“一个企业现金流是正值,不一定损益也是正值,当有亏损出现,你会发现必须用新的投资弥补亏损,而新的投资如果你没钱就会形成负债”。
曹远征进一步解释称,中国养老金的个人账户是不实的,按照一般统计是1.7万亿元,而如果要形成这1.7万亿的收入,按照投资回报率10%测算的话,就需要17万亿,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隐性负债”,并非“现金缺口”。
由此可见,所谓18万亿缺口,只是经济学家跟我们玩的一个数字游戏而已。
■话题二
延迟退休真的可行吗?
支持对反对:1比9
养老金账户到底存在多大缺口,即使经过社会各界广泛争议,至今仍是一个谜。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当前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几十年来依靠“人口红利”支撑的高速增长阶段即将结束,而远在欧洲的希腊危机却血淋淋地告诉我们,依靠国家全权承担高福利性的养老保障,到最后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悲剧罢了。
如何缓解国家养老压力和劳动人口的短缺?这个问题似远实近,虽说尚未迫在眉睫,但未雨绸缪也并不过分。曹远征在提出国家资产负债表存在巨大“缺口”问题的同时,也在报告中提出,延迟退休或是缓解国家社保压力的一个出路,而就在此之后,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重磅消息的发布,立即引来“围观”。支持延迟退休的专家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充分地发挥高级专业人员的特长,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有一些专家则提出反对观点,他们害怕延迟退休会阻碍年轻人的就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人生最最悲剧的事情就是,攒了一辈子的钱,到最后却没命花”。活跃在网络上的白领阶层在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几乎呈现一边倒的声音,他们用改编自赵本山小品的桥段来调侃延迟退休政策。而媒体在网上发起的投票结果则显示,近90%的网民对延迟退休政策持反对意见。
虽然从样本收集的角度分析,网络调查的结论并不全面,但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达成1比9的悬殊支持比例尚属罕见,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不管延迟退休政策是不是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路,至少从当前形势来看,当国家尚未把经济领域的垄断问题、民生领域的教育、医疗等等诸多矛盾加以化解之前,就向老百姓摊牌延迟退休,恐怕这样的政策实难民心所向。(记者 孙春祥)
【出处:北京晨报】
“养老金缺口的经济学争论”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190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