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真正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
中国养老保险经过多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表现在覆盖人数上。据悉,截至今年9月底,各类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近年来,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
但正如温总理所言,真正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事实的确如此。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情况下,我们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问题,而且养老水平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养老金缺口更是一个无数次被拿出来热议的话题。
因此,温总理表态: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这充分反映出最高决策层对待养老问题的态度,即政府项目与养老问题相比是次要的,为确保财政对养老保险投入,政府项目也要让路,以便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养老保障,确保“老有所养”。
不过,各地政府是否会确保养老足额投入而少上政府其他工程项目,还有待观察。众所周知,多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目标一直没有实现(今年才实现教育投入占GDP的4%),很多地方舍不得投资教育,却舍得投资豪华办公大楼。也就是说,一些地方政府宁愿上马“面子工程”、“享受工程”,也不愿投资民生工程。
基于教育投入多年之后才“达标”的教训,笔者以为,财政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还需要更明确的制度保障,比如,每年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占GDP多少,要在制度上进行明确规定,并与“官帽”挂钩;凡是投入未达标的地方,坚决禁止上马其它政府项目;在制度上把“养老工程”确定为最大的政府投资工程。
要吸取教训,不能让养老投入重蹈教育投入的覆辙。一方面,要理顺养老投入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制度保障。另外,财政投入养老保险还要实现养老公平,即通过财政投入养老保险缩小企业员工与公务员养老待遇差距。
换言之,政府财政的使命应当是,大幅提高企业员工的养老金水平,使之向公务员看齐。尽管2005年至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年均增长13.4%,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跑赢了CPI。但有研究表明,在中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线(50%),而公务员养老金替代率却多年保持100%。
企业员工养老待遇远远不如公务员,一个原因是我们实行的是养老双轨制,公务员单独“开小灶”;另一个原因是,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投入不够,制约着企业员工养老金的增长。有数据表明,我们的财政对养老的投入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中等收入国家。
要真正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这一目标,只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市场化手段,既包括商业养老,又要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另一种办法是制度化手段,尤其是在制度上强化政府的投入责任,强化人大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责任。希望温总理的表态能促进中国养老水平升级。
【出处:证券时报网】
“政府加大养老投入还需刚性制度护航”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1511.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