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熊志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真正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
强调政府少上项目也要确保养老保险投入,有两个基本的指向,一是现行的养老制度虽然完成了广覆盖,但保障水平还不高,老龄化与养老金空账的风险会形成叠加,社会化养老的资源缺口仍然较大;二是在处理项目投资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上,政府要更加平衡价值理念,将重心适当向后者倾斜,既定的养老投入不能让位于能高效产出GDP的大工程、大项目。
当然,上项目还是投入养老,不是简单的二分法问题,养老保险需要资金源,项目做得好能提供资金支持,两者并非完全对立,温总理的表述,是借此强调一个常识问题,也即直接挂钩民生的养老制度应该处在政府投入的相对优先序列,实现全民老有所养,得依靠这种分清了轻重缓急的养老观。
不过,政府的养老观要反馈到政策层面,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才有保障。这些年养老制度建设成就很大,却也有很多可反思和改进的余地,谈养老投入如何重要是一回事,操作起来是另一回事,老有所养纳入了地方政府的责任考核,但在整个考核体系的分量难得保证,政府少上项目也要确保养老投入,自然不能靠自觉自律,得有刚性的约束机制;此外,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失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都是养老难点,他们往往处在养老保险制度受惠面的末端,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确保投入,而且是有针对性、对口的投入。
保证了基本投入,保证了投入的有效性,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自然能得到提升,但需要明确的是,养老是个系统的概念,养老保险制度也只是支撑养老体系的环节之一,即便社会化养老成为趋势,但它还是由个人、企业、政府共担,是多方联动的系统,只不过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更为直接,所以对养老投入应该有更宽泛的理解,在对养老保险制度直接投入之外,政府对个人、企业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等的间接投入,同样应该纳入更加合理的优先序列。
所谓的间接投入,可理解为对社会力量的扶植,或者说在养老问题上间接提高人们自我保障自我救济的能力,比如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升底层群体的工资,或者拓宽居民的投资理财渠道,进而提升其养老能力;比如通过落实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有益补充,或者为养老负担较重的企业提供税费和政策优惠;比如探索多种类型的养老模式,为商业养老模式提供政策支持;比如加大扶植民间养老机构、公益养老力量,等等。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无非是在政府直接投入基本养老制度外,围绕个人、企业形成政策性的养老补给。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视角更宽,那么养老投入也只是维系养老体系的一方面,养老问题还涉及到节流的问题,确保投入的同时对应该割去的开支要有所控制,从这个角度上看,尽快扭转目前的养老双轨制显得十分重要。
【出处:长江商报】
“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养老投入”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1509.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