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20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特殊情况下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用人单位,细化工伤认定中“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等问题。《规定》对工伤认定中的“上下班途中”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细化,“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将成为其中的关键。最高法行政审判庭庭长赵大光解释,下班后,等交通的高峰时段过了之后再回家,属于合理时间;下班途中需到菜市场买菜再回家,属合理路线。(据本报8月21日报道)
“下班买菜算工伤”,尽管只是相关人士的一个“举例说明”,但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立法善意。在劳资纠纷时常发生的当下,《规定》的出台向全社会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保障。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细化工伤认定中的“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将使《规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具有可操作性。法律越细化,可操作性就越强,生命力也就越强,而弹性和模糊空间越大,法律的效力就越有可能打折扣。从现实情况来看,工伤赔偿多年来一直是劳资双方发生纠纷的重点领域。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缺少细化的司法解释,劳资双方对“上下班途中”等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一遇到具体案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在不同地方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这不仅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也难免动摇公众对相关法律条文的信心和信任,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工方式的复杂化,如今许多工伤案例发生的具体情况早已不同于以往,原有的一些条文规定已经很难“无死角、全覆盖”。这就更加需要相关部门对工伤认定的种种情况,做出更加详细、具体的解释。由此而言,把相关条例具体细化到“上下班买菜以及看父母途中出意外也算工伤的情形”,为工伤认定提供了清晰、可量化的依据与标准,一定能取得“定纷止争”的效果,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与保障。
《规定》出台之后究竟能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毫无疑问,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合理”,将满满的“人文关怀”落实到一条条细细的规定上,这种“看得见的进步”值得所有权力部门学习和参考。(董丽丽)
““买菜算工伤”彰显立法善意”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59965.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