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阳光肆意奔放,从碧蓝如洗的天空倾泻而下,铺洒在青海湖的水面上,泛起耀眼的白光。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一幢幢新居拔地而起,白墙红瓦、窗明几净。蓝天白云之下,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值午间,村口的小卖铺里歌声悠扬——
“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
河畔啊拔起了新村。
心肝花腔子里儿放实了,
栽哈摇钱的树了……”
38岁的久美多杰有感而发,“漫”出一段花儿。之前,他们一家八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穷的时候给母亲买药都得借钱。2017年底,从山上的娘毛村搬下来,在“530”贷款、产业互助资金的帮扶下,久美多杰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铺,并打算做农家乐,生活有了盼头。
大美青海,令人神往。然而环境艰苦、生态脆弱,长期的历史地理原因导致产业底子薄,贫困深度和广度大,成为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但自2016年以来,青海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5.3万人,1455个贫困村、25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底的2.5%,下降了10.7个百分点。青海人社部门尽锐出战、锐意进取,紧抓就业、精准培训、柔性引才,奋力推动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路,让广袤高原升腾起无尽的希望。
转变观念 广开就业门路
五月的祁连山下,湛蓝的天空,山帽白雪皑皑,羊群如“珍珠”般洒落在辽阔的草原上,构成了青海特有的风光。
行走在环青海湖公路上,一边是烟波浩渺、蔚蓝无边的“蓝色海洋”,一边是绚烂缤纷、一望无垠的“金色花海”,两者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高山、雪峰、草甸、峡谷……尽管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了壮美的山河,但也带来了“美丽的贫困”。
“山的上游还是山,河的上游还是河”,可能是青海最真实的写照。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万山不许一路通。当地老百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遇上了好年景,也只能收点养家糊口的口粮。最穷的是脑山地区,因山大沟深、干旱贫穷,许多群众喝窖水,一日三餐全靠吃“洋芋蛋”。
“受制于自然禀赋和历史成因,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农牧区,产业小散弱,工业化水平低,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青海省人社厅副厅长史弘展表示,“攻克贫中之贫,战胜坚中之坚,是人社部门面临的棘手挑战。”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艰难现实,青海人社部门致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务工性工资收入,开辟脱贫增收的渠道。
然而,“对于世居此地的贫困户来说,普遍存在‘家乡宝’情结,不敢外出、不愿外出的情况突出。”青海省海南州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张贵云坦言,“有些藏区青年,生活习惯不同,语言沟通不畅,外出打工不适应。”
面对这一困局,青海人社部门从摸清底数入手,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信息台账,全面掌握贫困劳动力年龄层次、学历结构、技能水平,了解就业培训意愿。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发布就业创业政策、技能培训和岗位用工信息,为贫困户提供上门援助,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
同时,结合青海省贫困劳动力工作实际,以省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主,积极拓展跨省有组织劳务协作。“青海拉面”“海西采摘枸杞”“乐都高原电建”等传统劳务品牌已经打响知名度,找到了挖掘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大通生态旅游”“波航休闲农庄”等一批劳务品牌,逐渐成为青海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兴渠道。
为了推动更多群众走出去,青海人社部门不断派发政策“礼包”:给外出务工的群众发求职创业补贴;给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予以相应补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自小在牧区长大的杨吉加,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其他村民一样,放牧种地,用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前些年,他背起行囊来到异乡,在陇海铁路工务段务工,很快便攒下了一笔钱。这不仅极大提高了生活质量,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也让杨吉加开始思考,把家乡的伙伴带出去,一起脱贫致富。
在贵德县人社局的帮助下,杨吉加报名参加了劳务经纪人培训班,并顺利拿到了资格证,从务工人员变成了一名劳务经纪人。之后,他挨家挨户走访,分享就业信息及政策奖励,畅谈务工的见闻、经历、感受,动员青壮年去外面学技术,改变命运。外出务工不再是大伙不敢踏入的“雷池”。
贫困劳动力远赴他乡务工,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工作岗位,难免有些无所适从。为了让他们站住脚、扎稳根,青海人社部门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服务,开展稳岗工作:经常通过电话、微信与务工人员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通过挂职干部到厂家走访,化解务工人员遇到的难题,确保他们工资、权益有保障;协调政府帮助解决住宿,让务工人员有个落脚的地方;给务工人员购买商业保险,让他们免除出门在外的后顾之忧。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群众都适合走出去。对因家庭、健康等原因无法离乡的群众,青海人社部门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鼓励当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扶持扶贫车间就地安置就业,调剂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藏族大龄青年增太而言,娘毛村始终是他绕不过的“家”。娘毛村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塘镇,属于脑山地区。这里十年九旱,自然环境恶劣,放眼望去一片荒芜。增太今年38岁了,还没娶上媳妇。他们一家三口唯一的收入来源,是不到四亩的地。土地利用率不高,辛苦耕作一年,经常吃到十月份便断了粮,还得靠政府救济过日子。在家务农不如出去打工。
然而,由于父母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增太不能像其他村民一样外出打工。尖扎县人社局便协调马克塘镇政府,把他安置到娘毛村工作组上班,帮助村干部工作,让他足不出户实现就业。面对人社局和扶贫工作队,汉语说得不利索的增太竖起了大拇指,嘴里一个劲儿地用藏语说着谢谢。
近年来,青海人社部门还落实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首次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奖励等政策,鼓励各地开展全流程的创业服务,支持贫困创业主体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创业园等各类创业载体进行项目孵化,增强创业积极性。
放眼青海,有力、有效、有针对性的就业扶贫举措正让万千贫困劳动力重拾希望。据统计,青海省2016-2018年累计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11.3万人,调剂扶贫公益性岗位2000个,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344人。
加强培训 增强造血机能
2016年4月23日,西宁火车站上空晴空高照,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一群头戴白色旅游帽、手拉黑色拉杆箱的青年,吸引了路人的目光。这24名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藏、汉族青年男女,踏上前往北京“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旅途。
作为青海省化隆县首批赴京参加实训的精准扶贫对象,此行19人为藏族,5人为汉族,他们在北京化隆籍老乡开办的拉面馆接受为期一年的“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从“跑堂打杂”做起,成长为具备一定技能的“拉面匠”。
拉面是青海省的特色餐饮,已形成规模不小的“拉面经济”。青海以扶持“拉面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选取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送至拉面店开展“带薪在岗实训”,拓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化隆县就业服务局局长马玉忠说:“手艺靠手把手地教,经营管理也要实地摸索。年轻人进实体店,边干边学,可以掌握开面馆的全部流程。”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青海人社部门坚持就业导向,聚焦薄弱环节,不断加大技能培训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就业增收脱贫。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探索形成了“1341”工作法,把“金银滩藏绣”扶上了“炕头经济”致富之路。“1”是建立一支就业创业工作信息采集队伍,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等形式,全面掌握农牧区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3”是形成“三个信息数据库”,通过线下走访和线上咨询,掌握详细的求职招工、技能人才和创业能人信息;“4”是开展“四送”活动,通过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将技能培训、跟踪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1”是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后续服务及时跟进,提高就业质量,为贫困劳动力开启富裕之门。
“单靠技能培训还不够。”青海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赵力强表示,“只有把群众从大山深处搬下来,才能真正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藏族姑娘角毛吉全家五口搬出祖辈固守的深山沟,住进了黄南州尖扎县昂拉乡河东村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
更令人欣喜的是,天一转暖,尖扎县就业局就把技能培训送到了家门前。由西宁因特教育认证培训学校承办的中式烹饪班和由海北州西海技校承办的农家乐培训班在如意广场两侧摆开阵势,打起“擂台赛”。
藏族同胞做饭多为“粗放派”,学习煎炒烹炸无疑是“革命性”进步。经过培训,角毛吉和母亲有了“拿手菜”,对于夏天自办农家乐“开门迎客”信心倍增。
大量初高中毕业生缺乏技能,“注销”了更好就业的可能。为贫困人口赋能,“两后生”的技能教育则成了当务之急。
青海人社部门会同扶贫开发等部门,坚持把“两后生”技能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将其列入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范围,围绕提升技能、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目标,不断加大培训力度。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成立就业再就业和促进“两后生”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两后生”摸底调查工作任务,建立“两后生”个人档案,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对有培训意愿的“两后生”,开展电子商务、挖掘机、电焊、机电维修等实用性技能培训,并通过劳务经纪公司、企业招工信息平台,优先推荐就业。
“加强‘两后生’技能培训力度,通过紧贴市场用工需求的技能培训和服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才能让他们拥有‘造血’能力,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海北藏族自治州人社局副局长王京波说。
柔性引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018年2月,一则“30万年薪公开招聘县医院院长”的消息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引发广泛关注。
贵德县人社局在新华网、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刊发公告。然而,仅有县上2个副院长报名,开考人数都凑不够。最后实在没办法,鼓励乡镇卫生院院长报名。广告费都用了两三万,还是没招上人。
“观望的很多,但实际报名的太少。”贵德县人社局局长郭福先不禁感慨,“我们想引进个人才,怎么那么难!”
“脱贫攻坚,人才先行。”面对藏区、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缺口,青海人社部门坚持以用为本,通过开展国家“万名专家基层服务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东西部对口援助机制”等柔性引才,邀请生态农牧业、医疗卫生、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来自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的78岁老人秦顺梅,患有严重白内障。眼睛只能感受到微弱光感,行走必须靠双手触摸。在贵德县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陈耀华的努力下,老人家的手术顺利完成。
在病房里,重见光明的秦顺梅无比激动:“没想到啊,我居然又可以看见了!”老人家颤颤巍巍地在病房走动着,重见光明的喜悦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才是重点,留才也是关键。”青海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吴树荣表示,“我们注重打出政策‘组合拳’,坚持留好用好现有人才。”
——推行“定向基层评价、定向基层使用”职称评定制度,全面下放职称评审权,支持市州单独组建评委会、执行地方评价标准、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
——基层职称评审不作论文、科研要求,对在青南乡镇连续工作10年以上人员,参照高海拔工龄折算政策计算服务年限(任职年限),加大基层履职和工作年限权重。
——环湖地区、青南地区连续任教满12年、10年的教师和乡镇以下学校累计任教为10年的教师,可申报评审中级职称;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选拔时,单设基层组,进行分类评审,给予重点倾斜。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中医院的西热尖参2011年已取得主治医师资格,但由于日常工作没有遇到太多疑难杂症和大量类似病人作比较,迟迟没有撰写论文,也没拿到副主任医师资格。然而,新的评审条件更加注重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服务质量和工作业绩,淡化了论文和科研要求。今年1月,西热尖参申报了副高级职称,并顺利取得了基层卫生副主任医师职业资格。
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经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破除了“学历崇拜”“论文导向”,突出本专业岗位工作业绩,使更多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评定条件,有效缓解了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着”的现状。
青海引才与育才并举,在招才引智同时,带动和深度培养本土人才,并将农牧区实用人才、乡村医生纳入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培养范围,努力造就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永久牌”人才队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包虫病防诊治基地,对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及团队。董家鸿定期来青传授经验、技术指导,为基地培养了30名技艺精湛的肝胆胰外科手术人才队伍。天津市滨海新区支教团奔赴黄南中学开展“组团式援助”,从教学理念、方式、日常管理等多方面与当地进行对接,不仅大幅提高黄南中学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师徒帮带”,留下了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师队伍。
唐卡是黄南的“名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积极开展热贡艺术人才培训,形成以隆务镇上下吾屯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尕沙日村、年都乎村、保安镇等周边乡镇的学习热潮,形成“村村画唐卡、户户有画师”的现状。
黄南州人社局局长卢光辉表示:“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出现,对群众‘文化脱贫’产生了积极带动作用,实现了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效应。”
在青海当地,普遍流行着一句话,“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一句话,反映出青海的艰苦环境,也映照出青海干部的昂扬斗志。
采访之余,与当地人社干部聊天,有几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青海省人社厅驻海东市化隆县初麻乡滩果村第一书记孙玉清边喝窖水边吃黄连素边扶贫,为的是不拉肚子干好工作;化隆县谢家滩乡韩家窑村村民用100个红指印,留下了他们的第一书记高光华;面对记者提问,海南州贵德县尕让乡千户村第一书记加罗旦珠侃侃而谈,描绘着心中那个发展蓝图……这一个个细节,诉说着人社干部的艰辛,诉说着他们的努力与担当。
“噶尔穆”是蒙古语,意为河流汇聚之地。66年前,一位名叫慕生忠的将军和他的部下,翻山越岭寻找着这个传说中的地方,但一无所获。“噶尔穆到底在哪里?”士兵问。望着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荒漠,慕生忠将军缓缓起身,坚定地说,“帐篷插在哪儿,哪儿就是格尔木(噶尔穆)!”
如今,青海人社部门秉持慕生忠将军开路精神,锐意进取、尽锐出战,克服层层难关,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带给了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已到决胜阶段。在广大人社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青海贫困群众脱贫意愿空前高涨!(谢鹏)
“和煦春风拂高原——青海人社部门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73366.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