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6日讯(记者 苏琳)10月25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展望社保发展前景”座谈会。
与会者认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方向,对于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应建立与国情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
10月25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展望社保发展前景”座谈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报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国家发展进程的基本方略,规划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与行动纲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文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题为《用新思想引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主旨发言中表示,这一报告正式开启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幕,对于促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成熟、定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就不会再陷入一团迷雾之中,这一制度的历史使命就是顺应人民的诉求,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不断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就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这样的定位,就不会再迷失自己的方向,必定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生活安全与生活质量预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十九大确立的从2020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战略及对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清晰地勾勒出了社会保障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人民幸福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据此就能够行稳至远并终至大成,进而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
郑功成分析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缺陷,即有普惠性而公平性依然不足,有多种模式而统一性依然不足,有分担机制而主体责任依然不清,有权利义务相结合而共建共享与个人责任依然不足,有政府主导而市场与社会力量调动依然不足,有法定保障而多层次依然不足,有现实保障能力而可持续性依然不足,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必须尽快打破地区利益、群体利益固化的藩篱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取向,真正促进制度公平,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同时确保制度改革沿着理性的发展之路稳步地循序渐进。他最后强调,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尽快全面建成稳定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新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其确立的新思想、基本方略与总体部署,并在国家总体发展进程中真正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与功能定位,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阔步走向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积极的、重要的贡献;中国的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指导下,走出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足现实、追求长远、自主建设、兼容各方的新路,并努力争取在国际社会保障学界获得与中国地位相匹配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作题为《用新思想引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主旨发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研究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保障领域新时代工作的重点,同样是要以更加平衡的制度建设、更加充分的事业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十九大报告“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构建更加公平、平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社会保障体系的平衡、充分发展有赖于总体社会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同时,它又可以起到促进总体社会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重要作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十九大报告的要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中央早已确定的方向,也是世界各国法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惯例,现在东北企业缴费率高达20%,黑龙江曾经是22%,而广东省平均只有13%左右,深圳市在10%以下,这对长期以来为全国做出贡献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和职工很不公平,同时也不利于构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们有信心在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尽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从而促进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平衡、充分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说,十九大报告给我们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方向和指南。第一,报告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很多问题在其他现代化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如解决就业、贫困和均衡发展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化发展也有其独特性,即这些问题的规模前所未有世上无双,在这样的规模下,问题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都是自然的。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补足短板、攻克难关,整体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任务、方略中,强调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的一切目标和结果都是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这种发展是中国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表现。第三,报告提出要打造一个共建共享、共同治理的社会。我们不仅仅是给人民做什么,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让人民参与进来,充分相信人民,在多个层次上通过党委的领导、公众的参与来推进社会发展。第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保这一行业新时代的号角。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表示,不忘初心的根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组织需要正确地调整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社会组织在社会体系中,既是主体,又是补充;是主体,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自治性,是补充,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越位,不能商业化、市场化。以共享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组织发展应当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组织需要按照重新定义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来调整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化的具体体现,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判断完全适合于社会保障领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保障需求增加,但风险保障服务供给不足。承担国民基本风险基本保障职责的社会保障,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这是新时代主要矛盾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明显存在。表现在社会保障资源投入总体不足,政府资源投入和民间资源动员均不足,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高,部分项目、部分人群保障缺失或保障较低,基本风险保障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不合理,基本风险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度并存,地区间、城乡间差距大,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有偏(领域、人群等),浪费存在,效率不高。扩大并优化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一要提高对社会保障的认识。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二要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有效调动民间资源,提高社会保障占GDP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项目体系,扩大基本保障惠及面,发展补充性保障,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他说,均衡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一要控制和缩小群体间基本保障待遇差距,提高农民和老幼残等弱势群体保障水平;二要明确社会保障各项目定位,优化职责分工,例如养老金、医疗、照护保障服务等;三要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地区间利益协调机制。加强社会保障资源整合,要实现制度整合、部门职责调整、流程再造、信息互通、经办服务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认为,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论断,是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保障来说,民生需求的转型升级要求社会保障发展具有新思维。现代民生需求不仅仅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还指向其他方面,比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信息的分享、人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这些都是美好需要的应有之义。民生需求要与国际接轨,社会保障发展应具有新思维,它的基本定位不是所谓的配套政策,也不只是一种风险保障,而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保障发展的更高目标是全民保障、更高水平的保障;发展的方式是与经济融合发展;同时适应科技的发展,比如精准医疗、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都需要科技手段帮助实现。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凤说,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学术团体,要以科学的态度,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技术去提高服务能力。学习十九大精神,更重要的是能找到目前改革中的问题,找准老百姓的需要。社保学会既要不断向高层反应调研问题,更要做到引起全社会、各级政府、不同决策层面的重视,尽快让老百姓受益更重要。社保学会要发挥标化、培训作用,宣传成果与揭示问题并重,多召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并重视监督机制的健全与落实。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对社会保障的指导性非常重要。破解主要矛盾,顺利完成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和改革民生水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认为,十九大精神明确了医保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后要着眼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城乡之间制度的差异和不均衡状况进行改革。一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进展,从“一体多元”到全统一,进一步提升公平性。二要更加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将优质医疗资源更多向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均衡。三要提高医保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四要扩大医保覆盖面,将非正规就业人口纳入医保制度。五要提升医疗保障的有效性,增强流动性。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说,农村的贫困和欠发达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方面,农村仍然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短板。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水平也会提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脆弱性群体的实际困难(如养老问题)逐步显现,农村社会服务亟需建设与完善;尽管农村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制度覆盖、参保率在不断提高,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充分,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保险项目的具体环节设计造成了客观结果上的不公平;农民工作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和保护的差距仍然很大,会触发未来的相对贫困问题;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战之后,需要加强相对贫困的应对研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创新农村社会发展,取得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应当有新的境界。一是社会保障理念更新。社会保障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更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二是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完善。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生育保障,包括儿童福利等)、学有所教(教育保障)、劳有所得(就业保障,包括工资收入等)、住有所居(住房保障)、病有所医(医疗保障)、老有所养(养老保障)、弱有所扶(贫困保障)”的总要求,完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此外,还应加上“伤有所助(伤残保障),灾有所援(灾害保障)。三是社会保障重点研究任务要明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建立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认为,十九大报告把扶贫作为重要内容专门论述,显示了对精准扶贫的更高程度的重视。2020年脱贫之后,贫困理论研究仍要继续,中国的贫困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贫困人口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现在贫困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加强中国的贫困理论研究,可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使命,即要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大为社会保障发展确立了目标及要求,包括兜底线;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温饱与脱贫;全民普惠、全民覆盖、全体参与。他说,社会保障要吸收中国优秀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文化契合,比如养老孝老敬老良好社会风尚与社会保障的结合。
“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国家对人民的需要的重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谨表示,人民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首先应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再考虑人民的补充需要,这就要求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互补充。商业保险不可能替代社会保险,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才可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要明确商业保险的合理定位,越位缺位都是不完善的,商业保险是为了应对人民更高水平的需要。他建议,出台政策扶持商业保险的发展,借鉴学习国内外经验和加强政府的保险认知意识,促进政府和商业保险的相互扶持,以“保证基本服务,鼓励补充服务”为原则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论述将直接指导我国的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并对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二五”以来,伴随着各项制度逐步定性、定型、定局,社会保障立法、执法、司法并进,社会保障逐步进入法治化轨道,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对社会保障法制的要求相距甚远。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总体而言法治化水平不高,存在支架性法律缺位、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权利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治保障。他提出,应全社会树立社会保障法治意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发挥司法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洁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映出社会保障对于满足人民的稳定预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转变,说明过去注重的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未来要将重点转向人民更加全面、更加多元的需求,从社会保障来看,传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发生变化,怎么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将是下一阶段的任务。在社会保障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服务保障发展欠缺,老百姓获得感不强,这些都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养老是全民焦虑的重点和难点,二者可以完全契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认为,养老问题应该调动金融资源,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养老金管理是金融服务养老的重点。他提出,养老问题本质上是重大的金融问题,养老实质上是个人在年轻时通过金融工具储备自己的劳动价值,再运用跨时金融资产配置手段,进入老年后用储备的金融资产置换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他表示,在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一是发展以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二是针对痛点,解决群众在养老方面面临的难题,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化“危”为“机”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认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有内容丰富的重要论述,其中特别强调了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抓住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关键点。他提出,社会统筹制度在发展中遇到了统筹缴费率在地区间差距巨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水平与养老保险全覆盖尚存在很大距离、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整体收支平衡但是存在地区性收支缺口的问题。他表示,分散统筹是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全国统筹所带来的积极意义重大。他强调,全国统筹可提供公平的就业和参保环境,扩大覆盖面,从而增加社会统筹制度的资金收入,使制度具备降低缴费率的条件,以消除统筹基金的收支缺口,形成部分积累的资金,为将来老龄化高峰到来进行充分的准备,并平衡地区间的缴费,优化劳动力市场,达到提升社会总福利的目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谢琼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最好诠释,也是全面建成我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的根本依据。她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她认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对人民权利的不断实现,而人民权利是有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项目的设置可保障不同层次人权的实现,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不二法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不断增加民生福祉,实现人民权利,所有背离这一初衷的制度设计都是不可持续的。
“一直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由此带来了近年来社会保障事业的大发展,而社会保障体系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乔庆梅认为,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描述与往年关于民生保障体系的规划相比更全面、保障体系更加均衡,为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指明了方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李志明表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持续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他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方略进行了两点解读:第一,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尽力而为是负责态度,量力而行是科学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二,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基本方略,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包括两项: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前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心工作和重点领域,后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雄飞表示,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发展不平衡就是共享性不足的问题,这将引导未来制度的发展规划。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到时会是社会保障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以明确社会保障的角色定位是现在的重要任务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弥补吸取资源能力的不足、明确社会保障在收入分配中扮演的角色、思考制度建设和学科发展。他提出,社保学术研究要基于十九大报告,但不能局限于十九大报告,学术研究应该有前瞻性。他强调,全民参保计划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国民走出国门后如何享受社会发展结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龙玉其说,完善老年保障体系需要紧扣时代主题和战略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所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要求。要充分认识老年保障体系面临的挑战、风险与短板,把握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与老年保障发展方向,要适应时代需求促进老年保障体系发展的具体思考。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俞贺楠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表述对于社会保障作为“安全网”来讲,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保障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和需要,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任务需要研究,还有很多待完善的政策需要优化,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难题需要破解。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华颖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它的亮点包括:一是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地位,这是将国家发展重心置于民众福利和美好生活的具体表现。二是明确“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将“健康”作为一个综合治理项目。三是提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这必将是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的有机构成。四是提出“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有助于壮大民生事业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个性化的需求。她认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创新、全民健身、国民教育等多个领域、部门和行业,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和统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许艳丽认为,十九大报告一是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和路径清晰;二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表明了政府的政治决心,这将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改革的动力,相关学者应该抓住机遇,及时向政府建言献策;三是表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平衡。她建议,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应不断完善,逐渐走向定型;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应逐渐完善;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文化的完善和宣传逐渐到位;四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立法先行”,法制化建设亟待提上日程。工会组织可在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源头、社会保障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及管理、补充性社会保障建设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清华大学博士后陈诚诚说,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保障制度提到了很高的程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一方面,我国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一样的问题,有常识和惯性,要尊重普遍规律和常识;另一方面,中国问题有其独特特性,从规模上来说是无双的。例如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用了三年就迅速推开,且在各地区制度统一;而我国现有的十二个试点,在参保人、资金支出、经办管理能力等方面就体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制度优势来进行化解。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华民慈善基金会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会成员出席座谈会。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展望社保发展前景”座谈会在京召开”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57674.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