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必有死,在生命最后一站,如何有尊严地离去?笔者采访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临终关怀需求大。但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体制机制障碍、服务机构少等问题。
“很多时候,医学只能尽力而为”
笔者来到成都市一位癌症患者家。推开门,62岁的李严(化名)躺在床上,脸色苍白。
一年多前,李严觉得腹部偶尔有些疼痛,起初并不在意,后来疼痛加剧,开始有点像钝刀割肉般,背部也隐约不适。医院检查确诊为胰腺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李严做了手术,接着进行了术后放化疗。但癌细胞一天天扩散,医生建议他回家“疗养”。
之后半年左右,李严就待在房间里,慢慢失去行走能力,深入骨髓的癌痛反复折磨,有时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儿女尽可能地照顾他,晚上守夜,白天要上班就请了保姆。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四川省抗癌协会秘书长王安荣告诉笔者,早期诊断是癌症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幸的是,由于目前大家的就医观念落后,大多数癌症患者被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很多时候,医学只能尽力而为”。
王安荣介绍说,目前,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我国现有癌症病人700万,每年新发癌症病人350万。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宁养中心护士长叶继玲告诉笔者,由于基层缺乏临终关怀,很多癌症病人和家属不得不面对死亡过程中的一系列痛苦。一是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止痛剂等用药不规范,不仅不能有效制止剧烈的癌痛,反而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二是由于家属缺乏癌症患者护理经验和技能,护理不当加剧病人病情恶化;三是癌症病人护理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很多病人在前期放化疗中就已花费巨大,病人和家属面临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
关怀应及早开始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主任、四川省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李金祥介绍说,临终关怀针对病人在生命结束前的数个小时,是姑息关怀的重要部分,我们国内现在所说的临终关怀,实际上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姑息关怀。姑息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和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病人和他们亲人的生活质量。姑息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晚期癌症以及非恶性疾病导致生命有限的患者。
李金祥告诉笔者,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姑息关怀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关注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整体痛苦”,包括心灵、身体和社会等方面。
“不仅仅是临终,姑息关怀应该从患者发现癌症的那一刻开始。”李金祥说,很多癌症患者确诊时多是中晚期,对他们来说,从此就走上一条痛苦而无奈的抗争路。从那时起,姑息关怀就应该及时参与进来,与癌症治疗有机结合。
李金祥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癌症治疗应该与姑息治疗相互结合;第二阶段,癌症治疗无希望后,应以姑息治疗为主;第三阶段,当生命临近终点,应该采取正确的临终关怀。
“姑息治疗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一种积极整体的关怀。”李金祥说,目前社会上对姑息关怀存在误解,认为就是放弃治疗。其实,这是对姑息治疗的误解。真正的姑息关怀是一个同心圆结构,内圈是医生对疼痛和其他症状的治疗,药剂师对用药的指导,护士的护理,家属陪护的关怀,外圈是义工帮助、社会支持等。
“临终关怀:医保难报,不敢“被关怀””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0989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