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延迟退休年龄”或者“延迟领取退休金年龄”又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其实,近两年来,对于“延退”或“延领”,公众早就明确表明了反对的态度。媒体调查的结果,基本上反对方比例要占70%至90%。
媒体一个相关报道很有意思,老人普遍反映,儿女们上班太辛苦了,自己50岁退休,还能帮子女带带孩子;要是到了60岁,那就吃力了;如果到65岁才能退休,可能就根本带不动了。一位正在哺乳期的年轻女性说:她的生育时间的选择与妈妈退休相关。这说明,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可能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中国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沿用了60多年的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50岁———已经深深地与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和行为特征融为一体。中国人在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安排时,现行退休年龄是必定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加上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漏洞百出、捉襟见肘,譬如0—3岁婴幼儿的抚育,其实政府和社会并没有提供任何的公共服务。现在的解决之道,就是由家庭中的代际互助来弥补,这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家庭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对家中高龄老人的护理照料也是一样,目前大多是靠家中“低龄老人”来承担。如果真把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已经在中国社会的生活模式和行为特征方面形成的平衡和秩序就会被打破、打乱。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社会背景,正好可以促使中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一般来说,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以营利为导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但中国的老年人,大多是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的中低收入者,因此至多只有20至30%的人有能力购买市场化的服务。另一条是以非营利为导向的公益化服务体系。如果这个公共服务体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像现在那样装装门面、走走过场的,这需要政府多大的财政投入?
换个角度看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问题,如果把现行的相关制度安排看成是国家发给“低龄老人”的“社会工资”,即使是纯粹从经济理性出发,以月人均1800元的社会支出来达致对婴幼儿和高龄老人提供“最放心”的服务照料的目标,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和家庭,都应该是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想问题,是不是可以对这笔令某些官员和专家耿耿于怀的“养老金支出”更心平气和一点?
综上所述,“好的”社会政策,对既成的生活方式应该采取一种“顺应”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路径依赖。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地去触动甚至破坏既成生活方式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经过反思,正在“回归家庭”。而中国社会的家庭纽带还在社会支持方面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应该得到重视并加以保护,这不是喊喊“常回家看看”之类的口号就能奏效的。中国更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对国情的把握和人性化的政策设计,而不是跟着西方国家的政策变化亦步亦趋———但愿正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官员和学者能够听听不同的声音。
“唐钧:养老政策需要人性化设计”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8142.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