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和养老成百姓最着急的事
国际时事、财经专栏作家张敬伟在撰文中认为,生娃和养老,看似庸常生活,实则是考验执政能力的两大要素。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据11月20日人社保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对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生娃与养老是中国最现实的民生经济学。
生娃从独生到二胎,满足了民众多生的愿望,但生不生却成了问题--因为生娃并不“经济”--一胎的高支出带来的生活压力,让有志于二胎的家庭面临艰难抉择。
养老难在中国已经呈现。传统的家庭养老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难以为继,社会养老的软硬件设施还跟不上。养老金支付也面临尴尬。
现实是,生二胎要有相关的政策配套和教育、医疗卫生资源跟上,让人生得起也能养得起。仅有政策解放,而无福利跟进,政策红利很难释放。
当然,全面二孩(甚至生育政策全面放开)政策要效率和效力,当然也需要时间。30多年的“只生一个好”逆转为生二娃,并不仅仅是一对夫妻和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关涉整个国家的大事。要让新的生育政策产生人口红利,恐怕也非一朝一日。
相比生娃,养老也是大问题。这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体两面,既有民意焦虑的成分,也是不得不解决的现实民生。如果说生二娃是为30年后的家庭养老纾解压力,破解现在的养老难题则是养老金支付和延迟退休。
关于养老金,人们关心的是现在和未来是否存在支付压力,养老金缺口如何解决。在以往的舆论讨论中,关于养老金的缺口有多个版本,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收支平衡,媒体给出的是高企的缺口。
常识是,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肇始于1997年,其时养老保险既不可能应保尽保,养老基金缴纳基数也很低。
随着养老保险的基本全覆盖,养老金给付的水平大幅提高。而且,老龄化社会来临,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在减少,领取养老金的却在增加。因而,养老金基金池,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足以承受越来越来的养老支出。就此而言,舆论场这些年关于养老金缺口的讨论,并非杞人忧天。
人社部的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10个月,全国养老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都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但是远期支出呢?
何况,去年以来,受养老金待遇多年上调和退休人数增多,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尤其是,历史欠账较多和支付能力差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必须要靠中央财政补助才能满足养老诉求。
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方案目前有三:
一是中央财政的补助,但靠中央财政不可持续;
二是养老金入市来实现增值保值。在鲁、粤两省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中央层面亦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但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存在风险,而且入市的养老金比例有限,靠股市和债市来弥补养老金亏空不大现实,而且会滋生很多不确定的投资风险。
三是有步骤地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当然,也包括已经开始实施的养老金并轨。
延迟退休的方案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老龄化社会来临和人均寿命增加的角度分析,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符合逻辑。
且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如何延迟,延迟多久,如何评估延迟退休对年轻人职业生涯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学难题。
权衡利弊,综合各代际人人群的利益诉求,政策设计者必须慎重对待。缺乏系统论或仅仅为了解决具体问题(如养老金亏空和养老难题)而忽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都可能存在不可持续的瑕疵,也是不成熟的。
延迟退休不是简单的选择性别或设定年龄段(如从60岁延迟到65岁)来进行试验,而是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测算,在兼顾养老、养老金、社会心理、个人诉求和老、中、青各年龄层次的利益的前提下,“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即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同时提前向社会预告,给公众以心理预期。”(人社保新闻发言人李忠语)。
生娃和养老,看似庸常生活,实则是考验执政能力的两大要素。宏观经济稳增长和社会民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商业见地网)
本文作者:张敬伟,国际时事、财经专栏作家,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中国最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两个民生经济学”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12669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