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社部发〔200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〇八年二月一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本《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2020年。
一、“十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紧密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点始终聚焦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通过实施国家级和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开展横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调整就业结构问题,开展了劳动力市场理论、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职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劳动标准体系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了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为基础,为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现代企业分配体系,开展了市场化企业薪酬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收入分配预测预警方面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开展了劳动合同法制建设、劳动关系三方多层次协调制度建设的研究;为配合劳动保障信息化(金保工程)建设,开展了信息化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保持劳动保障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开展了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保障专题研究。“十五”时期,劳动保障科研机构共完成国家级课题30多项,部省级课题70多项,这些研究成果为劳动保障政策制定和实际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劳动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劳动保障科技工作根据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以提高劳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律;在政策研究方面,既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又更加强调结合中国国情;在应用研究方面,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逐步将先进自然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数量分析方法,引入劳动保障科学研究中。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解决了劳动保障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劳动保障科技工作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劳动保障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整合,加强了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逐步改变了过去分散研究、各自为政的状况,初步形成了以中央、地方劳动保障科研机构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院校、学术团体、企业共同参与,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协调的科技协作体系。
(三)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科技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研条件显著改善。全国劳动保障科研数据库初步建成,劳动保障科技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共享水平已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劳动保障专业,加快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级劳动保障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多学科、跨领域的科技人员,优化了人才结构,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较全、层次较高、结构比较合理、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科技队伍,造就了一批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劳动保障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把研究解决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十五”期间,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科技工作的重心始终放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集中力量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为劳动保障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和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坚持以服务带动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快速发展。各级劳动保障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活动,通过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各种科研成果和咨询服务,科技工作的创新能力、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社会影响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的同时,科研院所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三是坚持创新科研工作机制,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和引导下,劳动保障科技系统广开门路,积极开展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劳动保障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四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采取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在科研项目、设施环境、职称职务、工作待遇、教育培训等方面努力为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逐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队伍,保障了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未来1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2006—2020年将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劳动保障科技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与改革深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劳动保障工作中来。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社会保障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需要逐步提高;劳动关系将更趋于复杂化,协调各方利益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劳动保障工作将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劳动保障工作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在理论上作出回答。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了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强了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科技环境显著改善,科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包括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在内的各项科技事业都面临着空前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劳动保障科技事业既是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担负着支撑和引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进步和跨越。
当前,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
一是科技资源仍然比较分散。具体表现为综合性、跨领域的重大课题的提出和形成不够及时,研究院所、学术团体、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协作体系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机构内部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人事和组织管理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三是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的劳动保障科技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国家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和不断提高的劳动保障工作重要性相比,劳动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尤其是基础性投入仍然相对较低,各级政府尚未形成对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亟待改变。
四是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历史形成的学科不完整、不系统的局面仍未改变,不利于劳动保障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2006—2020年劳动保障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以提高劳动保障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整合全国劳动保障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大主题,加强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支撑和引领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2006—2020年)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即“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劳动保障科技工作要继续坚持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面向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公益性研究和劳动保障咨询服务。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强化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政府有效指导、科研机构内部活力充分激发、学术思想和学术交流繁荣踊跃、科技资金投入多元化、科技成果更加适应需求并得到及时有效推广的科技创新体系。
2.集中力量及时完成一批重大科技课题攻关。特别是多学科、跨领域、对劳动保障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综合性课题。充分发挥重大课题实施对科技工作的带动作用。
3.加强学科和理论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提高劳动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地位,努力促使劳动经济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
4.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拓宽科技成果社会共享渠道,使更多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府决策和实际工作中,并被社会各方面广泛采用,提升劳动保障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
5.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
(三)阶段性目标
1.第一阶段(2006—2010年)
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科技事业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的服务和推动作用,以技术、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劳动保障科研联合体;及时提出并开展一批重大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提升成果的应用水平,实现公益性成果社会共享;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初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科研条件和手段达到国内同类研究机构的先进水平;努力形成科学技术研究与劳动保障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局面,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第二阶段(2011—2020年)
基本建成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劳动保障科技在政府决策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形成渠道通畅、及时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形成一支跨领域、多学科、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科研专家队伍;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四、研究重点
(一)就业
研究国家扩大就业战略;研究统筹城乡就业的影响因素和政策框架;研究劳动力供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就业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的协调机制;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研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发展研究;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突发事件等给就业造成的影响及失业调控政策;研究我国涉外就业管理与服务机制。
专题一:宏观经济运行中就业形势分析预测系统研究
建立就业与宏观经济大型数据库,研究就业形势分析预测方法,建立就业和宏观经济分析数量模型,模拟政策方案,为政府准确及时掌握宏观经济与就业情况、制订调控预案提供比较完整可行的技术支持。
(二)职业培训
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研究有效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规范引导培训的政策措施;加强完善职业分类体系、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体系、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研究;进一步研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培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其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衔接问题,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机制和方法研究;研究职业培训机构技能人才培养的市场机制建设;研究市场化、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培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规划。
专题二:完善我国职业技能开发体系研究
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技术工人的基本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出符合我国需要的职业技能开发战略体系建设框架以及政策建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大技术标准和装备的研究开发。
(三)劳动关系
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研究政府部门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能定位;研究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体制改革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开展我国与国外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和制度的比较研究。
专题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研究
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比研究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框架。
(四)工资及收入分配
进一步研究调节少数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以及遏制行业、地区工资收入差距拉大的政策措施;研究规范企业分配秩序、保障低收入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的制度和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的政策措施。
专题四: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借鉴国内外收入分配关系理论和数量经济研究成果,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现代预测预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与解决方案,重点提出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调控办法、垄断企业工资控制办法,以及保障企业工资支付的制度体系建设方案等,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专题五:生产要素初次分配研究
在深入分析新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对各种生产要素分配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针对我国目前生产要素分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新经济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方法,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专题六: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研究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国内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现实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外理论成果,进一步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理论,研究企业人工成本预算管理方式方法,建立我国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模型,提出政府对企业人工成本宏观调控和对企业人工成本预算管理的政策措施建议,提供企业微观控制人工成本的方法。
(五)社会保障
研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性筹资、制度性覆盖、现代化管理等长效发展机制;研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待遇水平协调问题以及相关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及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研究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研究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完善医疗保险标准体系;研究工伤补偿、预防和康复相结合的新途径;研究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和转移接续办法及相应的地区基金平衡调剂机制;研究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问题;研究社会保障基金安全与预测预警机制问题;研究农村社会保险的政策框架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专题七:农村人口迁移中的社会安全理论及模型研究
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的探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成果,提出我国农村人口迁移模型、城镇人口增长预测模型,分析人口迁移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规律,对人口迁移流动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结算理论及模型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系统的可行性政策措施建议。
专题八: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研究
通过建立城乡老年人口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需求特点,建立老年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监测与社会风险防范技术标准框架,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专题九: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划分医疗保障体系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功能和定位,提出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的具体措施,使各项保障制度政策相互衔接、保障主体明确、保障责任清晰,实现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专题十:完善工伤保险机制研究
确定我国工伤保险费率的影响指标;确定工伤风险的行业分类方法;提出我国工伤保险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方法;建立工伤风险评估与工伤保险费率关系模型;提出我国工伤保险费率的调整方案。研究工伤预防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作用;研究工伤预防的内容及经费保障机制;研究高风险行业的工伤预防手段;研究工伤预防的管理体制问题。
(六)劳动保障法制与监察
研究修订《劳动法》和《失业保险条例》;研究制定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残疾人就业、外国人在华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企业工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等行政法规;研究进一步协调推进劳动保障系统依法行政的政策措施;研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建设;研究监察执法手段和监管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
专题十一:完善社会保险立法研究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实地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等建议,为“十一五”期间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撑。
(七)国际劳工标准和国外劳动保障
研究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劳工标准及发展趋势;研究不同类型国家劳动保障立法、政策情况及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中外劳动保障问题比较研究;开展各国涉外就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研究服务贸易谈判中自然人移动谈判策略。
(八)学科建设
研究劳动保障学科建设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研究提高劳动保障学科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规划。
专题十二: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通过分析劳动保障学科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历史进程中的影响作用,探讨在未来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新阶段提高劳动保障学科地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制定整合劳动保障学科资源、提高劳动保障学科地位规划,提出加强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议。
(九)劳动保障能力建设
研究建立服务型政府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办法;研究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体系;研究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跟踪国外劳动保障标准化发展趋势,开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发展规划研究;研究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基础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研究开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软件;研究开发劳动保障政策仿真试验系统。
专题十三:我国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研究
分析比较国外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理论和体系,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公共信息的需求内容和信息服务的理论、方法、技术,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业务模型,研究构建全国性不同级别和层次的社会保障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搭建公共信息服务业务和技术平台。
专题十四:社会保险结算系统研究
研究搭建实现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就业人群社会保险信息记录、转换与衔接的社会保险结算系统,研究相关支撑技术、指标体系以及与“金保工程”的对接,解决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不同就业人群参加社会保险信息的可携带性问题,为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
专题十五:劳动保障标准体系及发展规划研究
运用系统论和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框架,并结合劳动保障事业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劳动保障标准化的近、中、远期发展规划,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专题十六:建设与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研究
研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定位和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操作标准、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研究不同类型国家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基金征收管理的做法并开展国际比较。
专题十七:劳动保障统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研究中国特色的劳动保障统计理论,完善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保障统计调查方法。
五、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建立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进步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要逐步建立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工作作为工作目标和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协调,积极推进。要重视和支持所属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将涉及全局性、综合性的重大劳动保障科技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实现管理与决策科学化、业务经办规范化,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整合劳动保障科技资源
以劳动保障科研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综合协调作用,鼓励和吸引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资源进入劳动保障科技领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整合全国劳动保障科技力量,建立科技资源配置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全国劳动保障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公益性劳动保障科技研究的投入,重点落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对劳动保障科技项目的支持,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增加对劳动保障科技工作的投入。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为劳动保障公益性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拓展外资投入渠道,大力争取国际资金对于劳动保障科研开发的支持。
(四)加快劳动保障学科体系建设
立足国情,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发挥重点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按照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加快劳动保障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为劳动保障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五)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各类劳动保障学科文献和科技成果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和机制,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和系统仿真试验条件,促进科研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不断创新,为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科研环境和实施科技项目,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劳动保障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突出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作用,让更多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担当重任,加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在劳动保障领域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研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七)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宣传
充分利用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结合报纸、杂志等其他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劳动保障科技工作,及时发布科研动态和科技成果,提高全社会对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的认识水平,为劳动保障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八)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按照“有计划、抓重点、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发展与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统筹安排科研人员访问学习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紧密跟踪国际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发展最新动向,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向国外介绍和推广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提高我国劳动保障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通知”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fagui/13092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