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地产或其他行业出现潘石屹等明星相比,保险业高管低调得近乎神秘;与交通、能源、银行业相比,保险业市场地位似乎远不足道。但2005这一年,保险资金吹着号角响亮进军资本市场,国内金融业最大私人股权私募并购案在保险业发生,国内最大保险集团高管集体大换血,一幕热热闹闹的保险剧目上演了。
这幕剧中,保险业发生了许多伴随中国最重要改革进程的“第一”:国内养老保险体制开始改革,第一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宣告成立;保险公司买下直接入市“第一单”,资本市场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保险系银行浮出水面,混业经营主线逐渐明晰。一些保险业领军人物则站在前台或幕后,导演或主演了保险市场最精彩的一幕。
1、谢跃: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谢跃从稳定的太平洋保险集团跳槽到民营企业任总裁,使保险官员在内的众多业内人士为其未卜的前途感到担忧。
谢跃前往的是国内首家专业汽车保险公司———天平汽车保险公司,该公司是2004年保监会发放的18家保险公司牌照中的一张,正式开业不足3个月,帅印即“易手”给谢跃。
谢跃的出走,是国内保险职业经理人队伍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典型。2005年来,18家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逐渐成立,带来国内保险业高管的大规模流动潮,一批职业经理人开始踏上艰难漫长的创业路,而一些公司还未成立便宣告夭折,职业经理人的命运随着公司命运上下起伏。正如一位跳槽的职业经理人所说:“我们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2、吴定富:自曝“家丑”权力下放
吴定富的“出场”,并不仅仅由于他是中国保险业的“最高长官”,而是他扔出几颗重磅炸弹,暗示着保险监管政策开始转型。
在他的任期,保监会2005年头一遭自己揭开保险业掩藏在华丽衣服下的伤疤,向三家保险公司发出偿付能力不足的警告,这些公司中,既包括国内寿险老大 ———中国人寿,也包括可能为国内上市保险第一股的新华人寿,还有两度接到警告的太平洋人寿;在他的任期,保险中介人员近半未持岗上证的尴尬数字被公示,并且各公司的未持证情况全部陈列。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正在悄悄发生,保险在金融行业监管中,率先从具体市场行为监管转移到市场主体的源头监管,监管内容更加透明化。保险监管逐渐只针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欺诈行为等,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办,比如产品由过去的审批制转向备案制,财产险的费率市场化,寿险费率也随着新生命表的正式公布,迈出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3、唐运祥:“一拖七”开疆拓土
出生于1946年的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唐运祥,正在加快在其退休前完成人保控股的整体布局,2005年成为人保在战略布局上大丰收的一年。
2005年4月8日,人保健康正式揭牌;11月18日,人保寿险公司揭牌。至此,人保控股旗下已经拥有财险、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4家专业子公司和分别位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3家保险经纪公司。
4、杨超:掌门人换代海归当权
2005年5月起,中国寿险、财险和再保险公司领军者进行的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随着香港中保集团公司总经理的杨超接过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的帅印,人事变动暂告一个段落。
占国内寿险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高层大换血,根源来自于国内保险业头号人物王宪章的退休,而另一位领军人物戴凤举的退休,也引发了整个保险业高层换代潮。此番人员更迭,涉及到中资在海内外的保险公司不下10家。
新上任的三位“掌门人”,都熟悉业务、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熟悉国际市场。杨超,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曾留学英国,并在香港的中保集团任职多年;接过戴凤举中再集团董事长接力棒的刘京生,曾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并被派驻英国4年;坐上杨超身后宝座的冯晓增,曾任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分公司总经理、人保港澳管理处副主任等。
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正值保险业业绩整体下滑的多事之秋:财产保险增幅开始放缓,寿险业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负增长,不止一家公司投资遭遇失利,业内人士开始对隐含的风险表示担忧。新一代掌门人能否挑起重担,将中国保险业带回高速增长周期,人们拭目以待。
5、徐昆德:试水保险系银行
2005年7月5日,由福州迁至上海的平安银行总行,终于揭开面纱。作为平安银行行长,原中国信托金融控股公司(台湾)副总经理陈昆德,在被平安“雪藏”近一年后,亮相上海。
尽管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平安将贯彻“集团控股、分业经营、专业管理”的原则建设平安银行,但平安银行“迁都”上海,使静安广场这座大厦里,不仅聚有平安保险、平安证券、平安信托等业务机构,也挂上了银行的牌匾。内地第一个以保险为核心、跨行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首先在上海开始了“混业”经营之旅。
6、王连万:首尝年金螃蟹
被称为“2005年金融行业最大悬念之一”的企业年金资格名单终于尘埃落定,37家中国金融机构取得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作为国内首批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掌门人王连万,成为第一笔标准年金业务运作机构的当家人。
在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资格认定后,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宣布开始进入业务经营阶段。辽宁省直属的60家试点企业的2000多万元企业年金计划,将按相关协议自动由太平养老保险承接并进行市场化运作。这将是我国有资格认定要求后正式启动企业年金市场运作的首笔标准企业年金业务。
7、孟建安:股权转让“第一案”
也许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在安联大众迎来新的首席执行官孟建安后,国内合资寿险股权转让“第一案”尘埃落定。
2005年10月18日,中德合资的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宣布,公司已拿到中国保监会的正式批复,大众保险从安联大众退出,而中信信托将成为安联新的合作伙伴。这也是国内合资寿险公司股权转让“第一案”。
8、黄金财:200亿大单
已经离任中意人寿总经理的黄金财,在2005年的保险历史上依然不能跳过。当国内团险和养老年金保险业务对外资寿险公司的禁令刚一解除,中意人寿就以一笔价值高达200亿元人民币的团险大单,而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保险公司。
这是目前为止落入外资寿险公司囊中的最大团单,也“可能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一笔团险合同”。如果这笔趸交业务全部到账,中意人寿将会蹿升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寿险公司,不但把1992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友邦甩在身后,更将从保险“第四军团”直接杀入保费规模过百亿元的“保险第二军团”,排名也将超越新华、泰康两家成立8年的中资寿险公司。
9、赵明浩:保险资金入市第一单
作为国内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赵明浩或许是国内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第一单最清晰的见证人。
2005年2月15日,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配套文件,经中国保监会同意,华泰保险公司委托华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了首笔股票投资,成为保险资金入市的第一单。
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正式托管华泰财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开创了国内金融机构托管保险资产的先河。而第一笔保险资金入市下单当日,资本市场“飘红”,以当日最高点1280.02点开盘,收1276.13点。
10、王国良:最大宗并购的导演
“我既是这场合作的总导演,也是主要演员。”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太保集团董事长王国良在中国内地最大一笔私人股权投资完成后如此感叹。在这场中外联姻中,太保集团与全球性私人股票公司凯雷集团以对等方式,向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注资66亿元人民币,凯雷将与其战略投资伙伴———美国著名保险机构保德信金融集团共同拥有太保人寿24.975%股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最大一笔私人股权投资。太保人寿在引进凯雷集团做财务投资者的同时,也将保德信金融集团引入,作为战略投资者。这种同时引入海外财务投资者与战略投资者的做法,在内地金融界对外开放中首开先河,王国良称:“相信这种合作模式将很快被内地其他金融机构模仿。”
www.cnfol.com 2006年01月04日 07:47 东方早报 肖莉
【作者:肖莉】 【出处:东方早报】
“2005中国保险10大明星”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936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