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成熟的企业,都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竞争核心的话,那么,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的年薪制、期股期权制等措施,几乎大部分都是针对企业少数“ 高端人才”制定的制度.而大多数“弱势群体”的普通员工得到上述待遇几乎是种奢求。然而,我国具有普惠性原则的企业年金制度的推行,将有效改善由此带来的分配制度上的不平衡,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万亿以上市场的大产业。
企业年金是国家政策扶持下,企业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仅次于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建立企业年金,一方面可使企业职工退休后增加养老收入,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把职工利益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凝聚力和自主创新力的目的。同时,企业年金具有积累性、稳定性、规模性,及追求长期回报的特点,对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底开始,辽宁省率先在全国进行企业年金市场化管理运营试点。并与2004年8月28日,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完成了辽宁省直属70家企业积存年金,被业界喻为“中国年金第一单”,向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移交的签署工作。由此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化管理运营开始走向正轨。相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了规范管理企业年金市场,促进企业年金工作健康和谐发展,于2005年8月1日向社会通告了第一批认定的29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此通告也将我国企业年金工作 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了解,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总规模为1200亿元,据国家劳动部门公布数据,有2.4万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参加年金人数达到了964万人。可谓成绩不小。但另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0年,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新增数额达到1000亿元。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到,与全国数亿普通员工的养老需求和万亿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是差距巨大。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第二支柱”快速发展,无疑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适时的审批公布了,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将企业年金牌照的机构由原来的29家增至47家。旨在于促进企业年金实现跨越式发展。不难看出,有其特有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从各金融机构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申请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资格情况来看,各金融机构瞄准万亿年金市场,磨刀霍霍的架势便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2008年各年金管理机构,围绕企业年金展开的“几大战役”打响已成必然。
一、人力资源争夺战。从辽宁省试点工作开始,中国年金第一单的诞生的三年多来,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权威人士称:“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主要因素,除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外,国内专业企业年金管理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除太平养老保险公司是专职从事企业年金业务外,一批机构中,大部分均把企业年金作为“副业”在经营,市场上真正专职年金受托顾问,不会超过两千到两千五百人,这与万亿年金市场空间的人才缺口,差距可想而知。此时正值各机构陈兵待发之际,人才的猎头、招聘、培训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上演年金专业管理人才的“挖角和反挖角”争夺战就不足为怪了。
二、区域市场站位战。企业年金的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有明确规定,必须是具有相应经济负担能力的企业。而经济比较发达的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是经济实力较强企业相对集中地区,各机构对这样的战略要地,岂有不争之理?二批机构中以中国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银行系,成功拿到了企业年金管理核心资格的受托人资格。拥有其网络资源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品牌资源等优势的银行系,自然会自得其乐。相对新筹的几家养老公司就不会那么轻松。机构的设置进度和速度,决定着未来市场站位情况,决定着年金这块“大蛋糕”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因此,不惜投入重金和重兵与同业和银行展开区域市场“制高点”争夺战,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国有大型企业攻坚战。2007年4月,劳社部发[2007]12号《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和9月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两文件极大的促进了中央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进度,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各年金管理机构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起步状态,有动力或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大部分为中央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年金规模庞大,因此,京、津、沪等央企总部集中城市,引来各年金管理机构“高管”人员,分别投入到“攻破一点,实现纵揽行业全局”战斗中,就再正常不过了。况且对客户的攻坚比拼是一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对决。
四、年金计划模式推广战。随着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的公布,在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这四种身份中,多家银行、养老险公司同时拥有两种或三种资格。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三家及其关联金融机构更是收获了全牌照。一下涌入诸多新军,对于一直以来处于年金受托领域“老大”地位的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及其首创的“2+2”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唯一毋庸置疑的是:今后,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格局将呈现“2+2”、“3+1”、“2+1+1”、“1+1+1+1”的多种组合模式已成必然。那么,是新模式的推广速度和市场认可度可能赶上或超过“2+2”模式呢?还是太平养老继续依托与中行、交行、招行、民生、浦发等五家银行已建的立合作关系,利用双方“特有的渠道利益”优势,继续依托“2+2”模式依然游刃有余?看来只能是经过一场兵不血刃的战斗后,由市场来做裁判啦!
五、投资收益对抗战。由于企业年金具有积累性、稳定性、规模性,及追求长期回报的特点,投资收益在年金领取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水平,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是否符合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规律、是否符合委托人年金投资回报需求,决定着自身的市场地位。二批机构的涌入,增加的诸多新军任何一家都不可小觑,投资收益率是考核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硬指标,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随着年金市场推动力度的不断加强,各机构间投资收益的对抗也将逐渐趋于白热化。
六、管理费价格战。价格战这个词,对国人来讲应该并不陌生,面对商业竞争,几乎所有行业,都曾经打过价格战或正在打价格战。新兴的企业年金管理业同样不例外,难道真的是国人“商业劣根”在作怪?在一批机构中,由于市场利益划分加剧了运营机构间的竞争,在年金受托招投标过程中,价格战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钻《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在管理费收取中,只设定了上限没设定下限的空子。抛出“零管理费”的手段,来招揽生意,随着二批机构的增加,价格战可能会越演越烈。试问:天下是有“免费的午餐”还是有“不用吃草,就能好好拉车的马”啊?这样下去,经营机构拿什么来维持企业年金长期的客户服务呢?价格战这把双刃剑在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同时,还会增加自身经营风险,从长远看,损人还不利己的事,还是不做为好。监管部门当尽快完善制度,协调各机构订立“停战公约”,以实现健康和谐发展。
有人说,对于一批年金管理机构而言,二批机构的尘埃落定,是“狼”来了。依笔者几年来从事企业年金受托工作感受来看,它是追着“牛群”来的。所以应该是“狼”来了,“牛”也来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员陈文辉先生曾指出:“市场化带来的是竞争,而竞争带来的是效率更高、服务更好、成本更低、专业能力更强”。因此它必将促进亿万年金早日浮出水面。各年金管理机构间竞争会极大促进企业年金快速发展,同时也会起到为数亿“弱势群体”地位普通企业员工“维权”的作用。如果是这样,还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007-12-24 作者:苑朝阁 单位:太平养老保险有限公司东北中心 中国养老金网编辑整理
“国内打响万亿企业年金市场争夺战”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310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