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 之马红漫专栏
日前保监会有关人士表示,《保险法》的相关配套法规制定正在进行中,将在10月1日前后陆续出台。而即将实施的新《保险法》,可能赋予保险公司更宽广的业务范围和资金运用范围,其中就包括允许保险公司开展养老院业务。
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养老事业领域,是为了缓解当下突出的养老难问题。目前,中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特征已经比较明显。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超过1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但与之相比,现有社会服务则相对滞后,北京、上海等城市养老院普遍存在入住困难问题,床位缺口非常大,要想入住养老院排队等待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入住养老院困难,这与相关财政投入不到位有关。多数家庭都希望老人能够入住公立养老院,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供给严重不足。反之,对于一些民营的私立养老院,公众则普遍缺乏信任感,导致出现床位空闲状况。按照一般的思路,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是要寄希望于公共财政的扩大投入,类似的呼吁多年来一直不断,然而对于养老、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投入规模,却始终未见根本性突破。
也正因此,呼吁归呼吁,现实归现实,包括新医改方案也是如此。3年总计投入8500亿元的医改财政规模看似庞大,但是扣除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补贴、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年人均15元的公共卫生费,剩余能够补贴公立医院运营资金3年不过1300亿元。而2007年公立医院一年的药品收入就达到2023亿元。鉴于医改对于财政投入缺乏的短腿无法有效解决,公众对于新医改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其实并不乐观。
事实上,行政部门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在经济下滑时期,“保增长”目的的投资性开支就会陡然增长,其他投入自然会被削减。公众需要正视这一客观现实,这并非要放弃扩大保障性投入的呼吁,而是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商业保险机构介入养老院建设就堪称为有益的尝试:其一,如前所述,公立与私立养老院市场信誉度相去甚远,而大型保险公司本身具有信誉保障,能够缓解这一矛盾;其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规模庞大且成熟,保险公司可以自建养老院,而养老院也不用担心客源短缺问题,由此实现供给与需求方的双赢。
而更为重要的启示在于,商业机构大规模介入养老机构建设,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凭借市场化民营机构的强势介入,不仅能够增加保障性体制供给,更有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倒逼机制,打破既有的供给垄断局面,最终迫使相关领域改革能够加速推进。
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看来,无论是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还是公立养老院的供给不足,其实都具有理论必然性。既然公立社会保障机构享有明显垄断优势,这就决定了市场供给不足其实是一种常态,而诸如高价药也属于垄断体制下的正常价格表现形式。以此而言,即便财政投入到位、甚至能够超规模超预算,也并不必然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平衡供给、优化价格需要一个能够与公立体制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参照国际经验,商业保险机构就是重要的潜在竞争培育对象。不仅对于养老院建设,在医疗供给方面,商业保险机构同样可以发挥出积极平衡作用。比如,商业保险机构自建医疗机构因其承担投保人医疗费用,自然能够有效避免滥开处方问题;而允许保险机构介入投保人在公立医院的费用审核,也能够有效避免高医疗费用问题出现。无论具体途径如何,最终都能够增加社会医疗资源供给、平抑高昂的医疗费用,并迫使公立机构不敢再随意滥用垄断地位。
由此观之,解决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并不一定拘泥于固有的改革思路。通过体制外倒逼式的改革推进,同样有可能取得积极的政策成效,而其实际投入的行政成本则要减轻很多,而需要创新的只是改革观念而已。(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出处:南方都市报
“时评:让竞争机制倒逼社保体制加速改革”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90119.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