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感谢党和政府,没想到盼了几十年的养老问题终于解决了。”——感谢的话儿说不完,是多年夙愿得以实现的欣慰;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了多次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激动的泪水流下来,是再次点燃生活希望的振奋;
“这450元钱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养老那么简单,它饱含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浓浓情意。”——阵阵掌声响起来,是受益群众对好政策的感激。
……
养老是大事,谁不关心;养老有保障,谁不动情?去年,我省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以后,更多人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眸中流下感动的泪水,心底涌动着幸福的情怀。
确实,这是一缕直抵人心的温暖阳光:到2011年底,我省将4.91万名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4.5万人已经开始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民生答卷:到2011年底,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省城乡居民全覆盖!
这更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民心的丰碑:“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的承诺掷地有声,省委省政府“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执政理念提升了560万青海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
承诺:民生大于天
还记得,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在有关会议上这样说:“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他曾深情地提出:“虽然我们与全国比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还记得,省长骆惠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一定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样的情怀怎能让我们的心不温暖。我们无不从细微点滴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始终把让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更加重视和关注民生,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用“小财政”撑起了“大民生”。
越贴近,就越温暖。几年来,最温暖人心的无疑就是那些最贴近百姓的民生决策,尤其是社会保障。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就是民生之盾,“固本强盾”成为省委、省政府倾注民生的重中之重,我省一连串浓墨重彩书写的社会保障举措,实实在在改善着群众的衣食住行,成为人们最温暖的记忆——
2009年,我省与国家同步启动了新农保试点,覆盖人群为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农牧民。去年,我省将全省46个县(市)全部纳入国家新农保试点范围,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省城乡居民全覆盖。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实现制度全覆盖的目标提前了10年,我省也成为最早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的省份之一。截止到去年年底,全省新农保参保率达到76%。自此,我省广大农牧民忧虑了几辈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制度上的解决。
2011年7月,我省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实现制度全覆盖。规定凡60岁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老人,个人不缴费每月都可以直接领取基本养老金。
从2005年开始,我省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特别是去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238元,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027元(含取暖费),在全国列第三位。
去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付比例提高到80%,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2万元左右,城镇居民在三级、二级、一级定点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付比例由45%、65%、75%提高到65%、75%、8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每人每年提高80元。
另外,我省还建立了失业保险与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近年来,按照“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思路,我省不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我省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31%,位次在全国靠前。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等民生指标均走在了西部省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位列全国第三;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一举跨入全国前列。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希望:让更多人沐浴阳光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加扩大,截至2010年底,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74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0万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曾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早期离开单位的人员,不符合省政府青政办〔2003〕133号文件规定条件没有正式招工手续的集体企业人员,以及“五七工”“家属工”等年龄偏大人员没有被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被遗留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边缘地带,基本生活比较困难,成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空白”,而且,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支援三线建设,大批内地企业援迁青海,存在这种情况的人也有相当多的一批,他们同样希望能像正式职工一样有养老保障。
西宁市南关街社区居民王爱就是其中一员。年轻的时候她随丈夫支持青海建设来到西宁,丈夫是汽车一厂职工,她则成了厂里的家属工,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随着家属厂解散,由于没有工厂的正式职工身份,她和很多人一样,悄悄地回到了家里。她也曾跑过相关部门,询问像自己这种情况,能否办理养老保险的相关手续?可回答都是:没有相关政策,没办法。
“2009年以来,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60周岁以上农牧民都有了基本生活保障。随着周边省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加快实施,未纳入养老保险人员要求参加养老保险的诉求日益强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纪仁凤说。
对于王爱等人的诉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意见》。“听说国家出政策,要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了,千万别有了政策却没了下文。”“国家才出政策,我们要等享受上,得等到啥年月啊?”当得知政策的人们又高兴又忐忑的时候,我省的政策已经颁布在即。
其实,在国家的政策未下发前,省委、省政府就已经行动了。
2010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提出关于“探索解决集体企业等六类特殊人群的社保问题”的有关要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即刻成立了专题调研组,由厅长纪仁凤带队,对我省的情况展开调查摸底,对东北三省以及甘肃、宁夏等地基本做法进行学习考察,提出了解决我省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并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
2010年11月25日,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12月3日省委常委会原则同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关于解决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的通知》;12月9日,省政府又召开专题部署会,对相关政策详细解读,并就有关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和部署。
新的政策将三类人员纳入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畴:
1、曾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后因各种原因离开单位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
2、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各类城镇集体企业人员;
3、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五七工”“家属工”。
条件是1995年12月31日前与青海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具有青海省城镇户籍,2010年12月31日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人员。
参保人员一次性足额缴清养老保险费后,从次月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金为每人每月450元。另外每年还发放冬季取暖补助费。
但是,实际情况远比预想中复杂的多。有些人与企业有事实劳动关系,但时间太久,档案资料难以查找。对于这种情况,我省的政策中规定,对因用人单位管理不善而档案遗失的人员,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甄别、出示工作经历的证明并公示后,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有些人虽然曾在我省工作,但其户籍已迁至省外,要求在我省参保。考虑到这部分人曾长期在我省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政策规定,如本人2011年内迁回我省,符合参保条件的,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这些处处体现着“人本”气息的优惠政策让参保人感动万分。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曾经做了三十余年乡村医生的何玉花老人,指着手里那份陈旧发黄的医疗技术职称证书说,“这是我多年来服务乡村预防保健和新生儿接种的最好见证,因为不是正式职工,所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今天国家了给了我们这样的好政策,我们多年的心血也算是烙上了‘公’的印记。”
履诺:辛苦指数换幸福指数
省委书记强卫曾对我省各级干部提出:“要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办理过程中,我省各职能部门、企业和社区经办人员尽职尽责,正是以自己的“辛苦指数”保证了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
工作量大,几千人的材料垒起来也是一座小山;时间紧,1月初申报,2月份就要让办理人受益。为了尽快让申请人受益,各级社保经办机构便以“白+黑”“5+2”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
省社保局信息部主任程海刚是2010年12月接到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开发电脑程序的任务。找开发商?没钱!照搬其他省市的系统?我省情况复杂,没用!这项任务只能让仅有的一名技术人员刘韶林承担。白天还有其他事,小刘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做。要了解数据结构,还要吃透文件,了解特殊情况如何处理,没日没夜地干了十多天,程序做好了,小刘也瘦了一圈、黑了一圈。
2011年1月,所有的申报材料全部堆积了上来,仅青海石油管理局就申报了3088人。这么多人,如果按以前一个人办理,需要加班加点干上两个月,但是,省社保局行业部仅用了8天就将这些人的手续办理完毕。一连一个星期,人们看到省社保局办事大厅的灯从晚上亮到早上。
负责待遇核定的韩英花,那几天孩子正在发烧、爱人也忙得顾不上,她只能狠心把孩子扔给年过七旬的老母;负责申报的马永琪,新的程序还在磨合的时候,有些数据录不进去,她就一遍一遍地录入,到凌晨,她的眼前已一片花白……
石油管理局路途远、申报的人员多,为了节省时间,省社保局采取了预申报制度,提前将表格下发给企业,使这些人在申报前就给他们建好了数据库。
辛苦终于换来了回报。2月份,凡已申报并符合条件的老人就足额领取了养老金。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14名家属工代表,敲锣打鼓送来了写有“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锦旗。“其实能看到老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们就知足了。”省社保局行业部主任王千兰说。
在社区,这些小巷总理们接触的不仅是一张张冰冷的表格,更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要不是社区工作人员不嫌烦,恐怕这次我又要错过好政策了。”西宁市南关街社区老人马佩深说起自己的养老金,百感交集。
或许是马老太本人,也或许是家人疏忽,马老太的户口本上的名字为“马佩琛”,其他证明材料上却都是“深”字。虽然只有一个偏旁部首的小小差异,但马老太却面临着享受不到政策的境地。“这些老人不容易,不能让一个小差错耽误了。”社区副主任周久涛想。为了这一个偏旁部首,周久涛跑了4趟派出所,又做公交车往返于老人的原工作单位,找她的老同事证明情况。
当第一个月的养老保险金拿到手后,马老太第一个找到周久涛,拉着她的手半响说不出话来。
时间长、资料缺,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办理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面临的一大难题。有时候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间要两三天,“虽然我们只办理了300人,但我们的接待量有九百多人。”南关街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德琴回忆道。
把好政策办好,光下苦力气不行,还要讲技巧。
省社保局局长赵群告诉记者,解决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涉及时间跨度大,人员情况复杂,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各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辟了专门经办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西宁市社保局根据政策规定及时调整“金保工程”业务程序,并积极与地税、金融机构协商沟通,使历史遗留参保人员实现了银行缴费,有力推动了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门设计印制档案袋,将相关政策及经办流程印在袋子上,办事程序一目了然;海北州专门设置咨询台,指导参保人员填表;在石油管理局、西部矿业、三江集团等,企业分别组成几个工作组,到下属单位上门受理参保人员申请。
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参保人员,很多都是家庭经济困难,要一次性拿出三万元左右,对他们来说实属不易。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党的好政策,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积极协调,帮助经济困难人员通过小额贷款缴纳养老保险费。
“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好政策总是民心所向。自去年1月上旬申报登记工作开展以来,一大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手持证件,纷纷前来登记,其中年龄最高的达84岁。
在各地登记现场,前来登记的老人中,有人带的是工作证,有的呈递的是劳动合同书,有的出示的是荣誉证,还有的保存着曾经上级行政部门授发的技术职称证书。
1月全省全面展开申报工作,到2月,很多人就已经拿到养老金了。450元,对于部分人来说,或许只是下顿馆子,买件衣服,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意义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了这450元,可以减轻女儿的负担了,我再也不用指望着每天收点饮料瓶换钱。每年还有取暖费,基本生活不用愁了。”这是王爱眼中450元的意义。
而同样是西宁市南关街社区的居民封开云对养老金的看法却不同。老伴儿有工资、儿女孝顺,封开云也不愁吃穿,但她心里有个疙瘩:“都是为国家出过力的,但为什么我就没有养老保障。”看着身边很多亲朋好友都享受到了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封开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是不是真的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其实,封开云的心愿简单而又朴素,她说:“其实钱多钱少是次要的,我只想得到一种认可与肯定,我曾经也有过工作,我也有过自己的贡献。”
是啊,还有什么方式能是这种价值更有力的证明和体现,84岁的刘素英老人等了这么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也许社区副主任周久涛的感触更深些,“老人在我面前笑得跟个孩子似的。”周久涛说,刘素英一再强调,退休工资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这就够了,就够了。
民心顺,人心齐。
在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当要解决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刚张贴到文化宫的墙上,就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很快,这项好政策家喻户晓。在办理过程中,看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非常辛苦,老人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服务队,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的,他们主动帮忙。公司人力资源室主任黄菊红再也听不到一句老人们抱怨的话。
在青海石油管理局,政策的出台给三千余名历史遗留问题员工带来了福音,但是部分人员生活困难,一次性缴费对他们来说有些吃力。为了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石油管理局发动在职职工捐款九十多万元,解决了孤寡老人、困难人员参保问题。养老金下发后,石油管理局困难人员感激涕零,“我们真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温暖。这么大的恩情,我们难以为报。”
民心顺,社会稳
“对我们来说,最迫切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在多天的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黄菊红也深有感触:“以前经常接待老人们来反映解决不了养老保险的问题,现在问题解决了,来访的人少多了。现在走在家属院里,都能感觉到大家其乐融融,员工和家属们的幸福感提升了。”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纪仁凤告诉记者,解决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是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到去年年底,这项工作圆满完成,以前凡是有工作经历的人员都纳入了此项政策保障范围,4.91万名参保人员彻底解决了久拖不决的养老问题,已经领到养老金的4.5万人已经开始了他们崭新的生活。(作者:辛勤 幼丽)
【出处:青海日报】
“青海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纪实”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303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