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养老保险采取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设的方式,企业按职工工资17%比例缴纳进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账户则由企业替个人缴纳3%和个人支付8%组成,后者以现金流的方式存在。这部分现金流的终值加上统筹账户届时的支付,应该能够实现“老有所养”。
统筹加个人两个账户的设置,是一种“代际互助”加上“个人自助”式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一套充满人伦温情的制度设计。但这套制度的运转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每代人都要向养老金账户注入“活水”,才能保证这个“蓄水池”生生不息。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在1998年才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向这套系统“注入水源”的只有这一制度建立之后缴纳保费的企业和职工。在这套系统还没有足够的“蓄水量”时,已经有两部分人开始从这一系统“抽水”:一是制度建立之前退休的职工,由于他们的养老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承担改为社会承担,制度设计之初,由统筹账户占大头的目的就是用这部分钱来应对社会化养老负担;一是制度实施之后缴费期限很短即退休的职工,他们注入的“水”少但抽出的“水”多。这导致统筹账户的“蓄水池”很快就会被“抽干”,个人账户的钱因而被挪用并亏空2万多亿元。
以企业职工养老负担较重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为例,该省自1986年试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从那时起,全省的养老保险基金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辽宁省也曾因做实个人账户成为全国的样板,但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多久,个人账户的钱就被拿去支付养老金,到2011年该省的养老金已经亏空180多亿元。也就是说,即便把个人账户的钱拿去“统筹”了,仍难补养老金缺口。
显然,把退休职工的养老负担,全部交由在职职工负担的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目前我国企业和职工加在一起28%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已经高居全球第13位,不可能再通过提高职工缴费来缓解亏空。进一步看,由在职职工缴费承担退休职工的养老负担,其实是为国企改制减轻了负担,让这些企业可以轻装上阵。如今,随着国企经营状况普遍改善,是到了由国有资本重新挑起这副重担的时候了,必须划拨足够比例的国有股和国企利润来充实养老金账户,再按照养老金支付的现金流状况,通过国有股分红和国企利润划转向社保基金注入必要的现金流。
可能有人认为,目前靠养老基金加上财政投入支付养老负担还能维持,对养老问题不必如此惊慌。这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如果这部分应当由国企支付的改革成本再拖延下去的话,随着国有资本及受益的分配越来越多元化,养老金的支出可能就更难摆上议程,养老金不仅会欠账越来越多,而最终会“无人补账”。仅靠“东挪西借”,如何托起养老之重!(胡旭)
【出处:安徽日报】
““东挪西借”如何托起养老之重”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81030.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