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是为了当摆设,关键是要依托数据使制度安排更加科学,背后的改革也要尽快突破
第10亿张社保卡近日送到参保者手中,社保卡所承载的大数据也引起广泛关注。
这数据的确够“大”——看参保人数,已达10亿,最终将实现“人手一卡”;看年龄跨度,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耄耋老人,都有自己一张卡;看功能,持卡挂号看病 、持卡取养老金、持卡领补贴、持卡消费……功能上百项,新数据随时在生成。“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是社保卡的发展目标。从1999年首张社保卡诞生至今,“记录一生”已基本实现。然而,谈到“保障”“服务”,与老百姓的期望显然还有距离。办理社保业务,为何还总要一趟趟跑?单位未按员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监管部门为何不能及时发现?社保“全国漫游”呼吁这么多年,为何仍然未能实现?老百姓的种种不满,指向社保大数据的不足之处:数据有了,但运用得还不够“活”。
数据不是为了当摆设,关键是要依托数据使制度安排更加科学。知道“是什么”,方知“怎么办”。过去,不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底数不清,使政府决策格外为难,既担心政策走偏、好心收不到好效果,又发愁缺少数据支撑,政策措施难以解释清楚、让人信服。有了大数据,社保总体状况清楚,为精准施策打下了基础。政策制订方首先应回头检视:既有政策是否还存在不尽合理、不够完善的方面?哪些人的养老保险还是空白?流动就业时最容易“断”的险种是哪个?社保经办方也要用好数据,看看哪些流程可以简化调整,最大程度便利百姓。对于老百姓的新诉求,也要用好数据,分析研判,让新政策更科学、更接地气,赢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社保大数据,不能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异地领养老金,先要“证明自己活着”——这样的事着实荒诞。防止养老金冒领,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行业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数据信息库。参保者生存认证,完全可以借助社保大数据与公安户籍、民政殡葬、医院治疗、社区人口管理等数据信息进行动态比对,实时掌握参保人的状况。每一类数据都有其局限性,打破部门间、行业间的障碍,实现信息联网共享,数据可以释放更大的力量。
想让数据“活起来”,背后的改革要尽快突破。异地就医、异地养老,只要一涉及“异地”,参保者就发愁:要奔走、要开证明甚至还要垫资……此前,许多人以为只要建起全国统一的平台、完成数据联网,“漫游”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今天,统一标准的社保卡已覆盖10亿人,为何一些正常的社保诉求仍然做不到“全国通”?说到底,社保漫游,不是难在技术,而是难在“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间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保目前以省级统筹为主,个别地方甚至还是市县级统筹,征缴方往往将收上来的社保基金看作本地资源,总想着“少花点、多收点”。如果政策不调整、地区间利益壁垒不打破,即使数据覆盖13亿人,也只是电脑里的一个个数字。
汇总10亿参保者的大数据,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老百姓珍视手中的社保卡,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用好大数据、让百姓真正受益。这给社保既有运行方式带来新挑战,也考验着社保改革攻坚克难的勇气。(亦彤)
“让社保大数据“活起来”(民生·民声)”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53731.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