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及时了,我们家属都还没赶到,养老院已经把患病老人先送到了医院。多亏养老院和大医院合作建立了‘绿色通道’,才让老人捡回一条命!”静海区康宁津园患病老人杨庆岐的家属由衷地说。
2014年7月,静海区列为本市首个“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该区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针对城乡老人养老需求,抓改革、促创新,探索打造“医养结合”新模式,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效果。2016年12月,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对静海区的典型经验给予了通报表扬。
传统养老服务有“短板”
养老是本市城乡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与“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统计显示,目前静海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1.2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9%,其中70岁和8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占老人总数的34.8%和10.7%。这些老人中,绝大多数患有慢性病或者处于身体失能、半失能、失智状态,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大,患病比例越来越高。这些老人在需要有人日常生活照料服侍的同时,还需要得到医务人员及时、妥善的护理和医治。
前些年,农村各类养老机构虽然大大小小建了许多,但都是功能较为单一的以照看老人起居为主的养护单位,与医疗机构互不相干。可以说,当时静海区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均为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医护知识和技术。老人只能在养老院“养”,如果查个体看个病的想“医”,只能专门跑到镇、区或市级医院去解决。既不方便,又费时费钱,弄不好还会耽误就医时机。“医院不能长期住,回家又没有专业护理”的尴尬处境困扰着不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
“医”“养”脱节成为城乡养老服务的“短板”,也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如何补齐医疗服务“短板”,变“老有所养”为“医养结合”成为静海区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探索和创新实践。
2015年,杨庆岐和老伴儿乔丽一同入住了静海区康宁津园养老社区。前不久,78岁的杨庆岐突发心绞痛,恰巧老伴儿又不在身边。情急之下杨庆岐按下了客厅中的报警器,不到5分钟,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便赶到房间,经过初步的诊疗和救护之后,联系好的120救护车及时赶到将老人送往医院,使其转危为安。
康宁津园是一家新建的大型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名老人。目前,已有来自天津及周边地区的500余名老人入住。副主任医师李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泊泰医院是康宁津园养老社区建的一级医院,设有诊疗中心、康复理疗中心、体检中心等,聘请了专业医护人员定期坐诊、会诊、巡诊。平时会定期为入住康宁津园的老人开展定制式体检、针对性综合评估、指标监测、心理疏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服务,全方位护理老人的身心健康。
“医养结合是康宁津园的一大特色,来这里的老人可以实现小病不出户、常病不出园、大病直通车。”康宁津园综合管理部经理张平表示,“我们还通过与三甲医院建立就医住院‘绿色通道’等举措,为老人提供24小时医护服务,形成了‘医、护、健、养’的养老新模式。”
康宁津园养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该区有多家养老机构借鉴其经验,纷纷筹建医疗服务设施和队伍,打造“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实体,更大范围地施惠于广大老年群体。
““医养结合”无缝对接”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xinwen/140997.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