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网社保新闻政策法规社保查询维权案例社保观点社保知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办理指南社保问答社保计算器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保观点 >

四川省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研究

 字体时间:2014-03-20来源: 中国社保网编辑:社保网-夏宇
【导读】:摘要:分析了四川省农村贫困的现状、特点及贫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四川省农村贫困状况的对策,即完善财政资金反贫困制度设计,完善金融反贫困制度设计,加大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等措施。

摘要:分析了四川省农村贫困的现状、特点及贫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四川省农村贫困状况的对策,即完善财政资金反贫困制度设计,完善金融反贫困制度设计,加大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贫困;反贫困;制度设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四川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状况大大缓解。但由于四川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性、弥漫性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笔者根据有关统计调查资料对四川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探讨有效缓解贫困问题的政策措施。

1贫困概念及标准

1.1贫困概念贫困从宏观上划分,可以分为区域性贫困和个体贫困。区域性贫困可以大到国家、地区,小到县、乡、村等。而个体性贫困特指任何地区的个别家庭的贫困。针对个体而言,贫困可以特指为经济收入上的贫困、文化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个人权利的贫困等等。多种类型的贫困,往往相互交织,最终会体现为可以量化的经济贫困。当前常用“贫困”一词,一般特指为经济上的贫困。

经济上的贫困可以直接表现为日常生活的物质匮乏,缺吃少穿,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在社会取得一定进步后,经济贫困又表现为生活不能达到社会一般水平,获取收入的能力不足,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丧失,最终被社会排斥,失去社会政治地位,成为所谓“精神贫困”者。按照经济贫困的程度,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生存贫困,相对贫困则是指在某个地区的一部分人收入低于社会一般收入水平的贫困。

1.2中国的贫困线标准根据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标准,2009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线启用的新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1 196元,2011年再次上调扶贫标准,改为人均年收入2 300元,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就是我国目前的“极端贫困标准”。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其中包括四川的藏区,四川藏区为全国第二大藏区。自2009年以来,四川省在藏区组织实施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 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三大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藏区群众的实际困难,但是由于四川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这些措施还不能完全解决藏区的贫困问题,而且国家在制定农村贫困标准时又主要考虑的生存需求,对发展需求考虑较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2300元这一贫困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目前,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有两条:一条是贫困线,用于小康社会,标准是每人每日收入2美元;另一条是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用于黑非洲等20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标准是每人每日收入1.25美元。可见即使把扶贫新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日1.25美元,那也只是达到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而不是贫困线。即使遵循扶贫标准向最低处看齐的思维习惯,我国按世界最贫穷国家的标准落实1.25美元极端贫困线,仍然欠缺25%的巨大空间。

2四川省农村贫困现状及特征

2.1四川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2.1.1贫困规模大,程度深。四川现有国家扶贫重点县36个,占全国扶贫重点县6.08%,重点贫困村1万个,占全国扶贫重点村6.8%。按照2011的扶贫新标准(人均年收入<2 300元),2012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增加到1 356万人,占全国的1 /10,绝对贫困发生率为15.3%,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

2.1.2区域贫困程度大。四川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极广,地域几乎涵盖全省,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寒藏羌区(甘孜州、阿坝州)、攀西老凉山地区(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川北秦巴山区(绵阳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川南乌蒙山区(宜宾市、泸州市)和川中丘陵区纳入“十年扶贫规划”的重点贫困村。在这些地区中,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最深。四川省共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36个,其中藏区占17个,凉山州11个、甘孜州5个。主要民族地区是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其中甘孜州的贫困程度最高。甘孜州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 570元,是全省最低水平,比省平均水平的6 099元低2 529元。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在贫困地区。2011年四川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以及藏区的四川部分被纳入国家扶贫规划重点对象,这为四川未来的扶贫之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

2.1.3脱贫难度大。目前,除川西、川西南的“三州”彝、藏、羌族聚集区外,四川贫困人口还广泛分布在川北秦巴山区和川南乌蒙山区,形成“三大贫困片区”,国定贫困县中的19个县位于民族地区,13个县位于革命老区,4个县同时位于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自然条件极差,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全社会的教育、文化、社会意识落后,导致整体经济欠发达,脱贫的压力和难度很大。甚至于部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只有整体移民搬迁才能脱贫,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2.1.4返贫问题突出。刚刚脱贫,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贫困人口仍然十分脆弱,抵御风险能力很差,返贫率很高。四川省1995年返贫人口32.9万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25.3%,2000年当年返贫人口54.8万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109.5%,2005年全省返贫人口在20%以上,2006年又发生特大旱灾,返贫的人口大大增加; 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四川省各个贫困村因灾返贫人口大量增加,贫困发生率由灾前的20%上升到60%以上。

事实上,在四川盆周山区及民族地区,一直存在着两个贫困的恶性循环,即人口的恶性循环和生态的恶性循环,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由于长期经来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和人口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正形成日益恶化之势。洪涝和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2009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一倍,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四川省境内。另外,人口的恶性膨胀造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失衡,是致贫的总根源,同时也是返贫的最终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措施与扶贫政策措施不配套。超生贫困户既是扶贫对象,又是超生受罚对象,使扶贫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对立之中,这也是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四川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特征

2.2.1贫困家庭的收入、财产特征。

2.2.1.1收入水平极低。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6 099元,而盆周边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巴中市常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 799元;阿坝州为4 341元;凉山州为5 538元;甘孜州为3 570元。这些地区的农村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还要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从收入构成看,绝对贫困家庭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口少,工资性收入大大低于农村平均水平,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家庭经营和转移性收入(社会救济)。

2.2.1.2生活质量很差。绝对贫困家庭成员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恩格尔系数较高。

2.2.1.3家庭财产少、债务高。四川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家庭财产很少,不少家庭还有债务负担。

2.2.2贫困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特征。

2.2.2.1自然特征。四川贫困地区大都位于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原区,这些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①地理环境恶劣,耕地资源少。②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四川贫困地区大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地带。有些地区十年九旱,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有些贫困区高寒阴冷,日照稀少,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农业的耕作;还有一些地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这些恶劣的生态环境本来就给当地农户的生存带来了困难。③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四川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处于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都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非常低。现在的生态建设,由于政策、资金、技术、文化等的限制,效果不够理想,没有形成社会、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建设的压力依然沉重。

2.2.2.2经济特征。四川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生产方式落后。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①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在贫困地区产业中占主导地位。②经济呈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③居民收入水平低下。④资本形成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贫困地区财政由于长期赤字,造成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随着国民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市场机制的利益导向,将导致贫困地区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能够获得较高回报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2.2.3社会文化特征。四川贫困地区不仅在地理和经济上有着非常典型的特征,在社会文化上所表现出的知识型贫困和精神型贫困等也引人深思。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四川贫困人口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②地方病人口比例高,医疗卫生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高。③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差。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许多村寨没有学校。农户科技、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各类人才十分缺乏,农业科技推广进程十分缓慢。④观念陈旧落后。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文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大,人们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意识,如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迷信意识、家族宗教观念盛行等。他们既抵制商品经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抵制经济文化交流,又表现出悲观无奈、消极坐等以及表现出“小富即安”的自满自足观念。

3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形成原因

3.1经济总体发展滞后由于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大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大大落后于15964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工商业发展的滞后也使得各地地方财力不足,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的难度很大。这样使得四川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在省外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一方面挣回了打工收入,但另一方面影响了四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

3.2自然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四川是一个盆地,四面是山,人口分布集中在川东南的平原、丘陵地区。东、南、西北的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靠天吃饭,生存和生产条件很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这也仍是四川贫困地区扶贫的最主要障碍。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大类。根据庄天慧[3]等对四川省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农户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四川民族贫困地区不仅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甚至连保障农户生活的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表1)。因此,从被调查的农户多数希望选择基础设施扶贫项目也可以看出,虽然在过去扶贫开发中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相对于农户的发展诉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以四川农村公路交通为例,“十一五”期间,尽管四川省农村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省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村公路欠账多、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的问题依然没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公路总体处于“温饱”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路网不完善、道路技术等级差、省域内发展不平衡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薄弱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截至2010年底,全省还有440个乡镇不通油路;全省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仅占75.7%,而且绝大部分为四级公路;农村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县道公路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仅占26.5%,仍有9.1%为等外级公路,还有26.2%的公路未铺装路面;四川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以及发展基础差异大,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十一五”农村公路加速发展,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油路到乡、公路到村”的目标,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出行问题,而藏区、彝区和秦巴山区三大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群众“无路可走、有路难行”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3.3少数民族聚居区较多四川有彝、藏、羌等5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全国第二大藏区。在四川的国家扶贫的36个重点县中,少数民族县19个,占52.8%。甘孜、阿坝、凉山州在解放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和奴隶社会,有的甚至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

3.4独立创业意识不强四川农民勤劳、肯干、不怕吃苦全国闻名。但是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四川农民独立经商、办企业的创业意识不高,这也使得尽管长期以来大量四川农民在外务工,但是回乡创业的人较少,这一点与沿海江浙一带相比更为突出。这就使得四川广大农村中,没有自发出现浙江那样的新的个体私营经济增长点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5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四川农村人口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的比重较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而言,由于既不懂某些行业的技术要求,也无法快速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接受不了。这就导致自身素质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只能从事最辛苦且报酬很低的工作,生活质量差,家庭收入无望增加,摆脱贫困遥遥无期。可见,教育问题不解决,不在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一个地区脱贫将会很难。

4四川省农村反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完善财政资金反贫困制度设计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政策性资金责无旁贷占据主力地位。①要积极改善传统的财政扶贫方式,增强财政政策对贫困农户扶持的针对性,解决财政资金长期过度平均分配的格局。②认真解决农村反贫困中资金投入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两张皮”的传统模式,建立和完善财政金融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政府优惠政策在农村反贫困战略中形成有效的合力。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财政贴息有许多弊端,要对贫困农户种养殖业生产项目财政贴息条件、贴息比例、贴息偿付等制度机制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向贫困农户倾斜。④建立由财政出资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财政政策的支农贷款实行风险性补偿。⑤多方出资健全农业生产风险保险制度,对从事种养殖业生产遭遇的自然灾害类风险损失进行赔偿,也对有银行债务的生产者的予以有条件的赔偿。

4.2完善农村金融反贫困制度设计①建立贫困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制度性调查,促进农村金融反贫困机制能够和贫困农村地区农户对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紧密结合。②进一步调整农村金融反贫困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反贫困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农村金融反贫困信贷资金的稳定增长。③还原农户小额贷款的政策性属性,建立农村金融贫困农户小额贷款的贷款管理机制和专户核算机制。④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财政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农村反贫困资源的合力作用,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农村金融信贷风险。

4.3加大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①地方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积极主动引导贫困农村地区农户种养殖业生产,及时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增收空间。②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依靠科技,提高四川贫困地区农业的增收效益。四川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要依靠发展农业来解决,而要发展农业又需加强防灾减灾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结合四川贫困地区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的传统优势,来提升其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带动农户致富。③要立足资源优势,抓好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四川省许多贫困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开发林下种植,发挥气候和土壤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现贫困农户收入来源的多元化。④要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搞好信息服务。资源优势的发挥,规模效益的显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地方政府要树立市场意识,结合科技推广应用向广大贫困农户传递相关信息,增强贫困农户接受新信息新科技的能力。

4.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①有必要专门出台针对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在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②积极发展贫困农村地区乡镇集贸市场,在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同时,促进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和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拉动,推进贫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③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村地区乡镇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定点帮扶制度,加强与定点帮扶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多方面得到最大帮助。

4.5加大四川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由于长期受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低、力度弱。2010年全省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有39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1%。在医疗、失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力度,是缓解贫困的重要措施。①可以加大财政投入,确定明确的保障范围和受保人群,让有投保意愿的农户均享有保险。②适当调整保额,扩大覆盖面,提高医保和低保的普及率。③要加大自然灾害救济保险,提高保额和增加保险种类,以期降低自然灾害对四川贫困地区的破坏性。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普及,增加提高种类、提高标准。总之,应建立完善以医保和低保为中心,同时兼顾自然灾害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4.6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高校教育高收费造成了对现行四川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巨大冲击,许多农村学生被迫放弃了继续读书深造的愿望,使得许多农民子女不读高中、甚至不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谋生。这一现象持续发展,将造成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知识文化断裂。因此,在农村现已全面减免学杂费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包括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纳入高中范围,让农民子女接受现代劳动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四川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反贫困须从七处入手[EB/OL].http: / /tieba.baidu.com/f? kz =168468370.

[2]浅谈农村贫困问题[EB/OL].http: / / wenku.baidu.com / view / 57dc0c32a32d7375a 5178 007.html.

[3]庄天慧,余崇媛.新阶段四川民族贫困地区农户扶贫开发需求分析[EB/OL].( 2012-05-28).http: / /www.xbnc.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 =5705.

[4]吴小北:农村住户收入差异成因[J/OL].( 2012-05-10) http: / /www.gdcct.gov.cn / politics /thinktank /201205/t20120510_688815_1.html#text.

“四川省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研究”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8303.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文章采自网友投稿刊登及网络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对文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中国社保网是一个公益性质网站。文章版权永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文已帮助

最新刊登

1

赞助商链接

猜你喜欢

今日热点

【以案说法】自愿放弃社保,可以吗?

点击排行榜

  • 新闻
  • 观点
  • 政策
  • 案例
  • 知识
  • 办理
  1. 2016事业单位事假、休假、病假的有关政策规定
  2. 2017年上海最新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一览表
  3. 国家医保局: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93万人次
  4. 社保怎么补交?农村户口的要怎么补交社保费?
  5. 2017年已经到来:社保卡等新规你必须知道
  6. 内蒙古社保卡进度查询
  7. 2016公务员最新级别工资一览表
  8. 个人可以补缴社保吗?个人补缴社保流程
  9. 社保断了需要补交吗?中断之后如何补缴?
  10. 2015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单位缴费比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