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进行了粗略的计算,认为养老金是一笔非常不划算的投资,即使中国保持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工资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养老金账户也只有0.7%的增长率,远低于银行定期存款,而如果不能保持增长,那么养老金甚至很难让人拿回本金。
为什么养老金设置得如此令人吃亏呢,这是因为养老金本身不是福利,而是一笔负债。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发布,标志大陆的全民养老体系由此建立。
朱镕基时代搞了两个乾坤大挪移,一个是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把银行的坏账剥离出来,使得国有银行可以轻装上阵,开启了金融改革的新局面;另一次乾坤大挪移,就是以建立全民养老体系的方式,把国营企业对下岗分流职工的养老义务剥离出来,“减员增效”的国企改革由此发端。
但朱总理也不是神,没法子无中生有凭空变出一笔钱,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负担,虽然国企不承担了,总得找到人承担才行。
1998年的官方统计显示,全国下岗工人的总量约为1500万人,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对养老保险欠账数目进行过估算,认为因为这1500万人加入养老体系,造成了2万亿元左右的养老缺口。据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回忆,2000年上半年,有关方面曾经拟定过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详细计划,以补偿这些下岗工人为改革所付出的代价,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未获通过。
这正是今天养老金缺口问题的根源。换言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就是企业改制过程中,国家转移给社会的一笔负债。如果考虑到普通劳动者理论上是养老金账户唯一出资人,那么今天媒体也好智库也罢,提出的比如提高缴费额度,降低领取额度,延迟退休年龄等等各种怎样把养老金账户“做平”的策划建议,从普通劳动者角度看,无非是如何让自己掏钱,替政府解决当年的遗留问题而已。
所以有人在上一篇的回复里说,你这样算账不对,我们这里的老人就没交多少钱,但是现在有很不错的养老金收入——问题是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呢?
正是因为要让普通劳动者负担这一笔“改革成本”,所以企业代缴那20%进入了“统筹账户”,现收现付去了,理论上只有个人直接缴纳那8%是你的,存在你的“个人账户”,但是在很多地区,个人账户也是空帐,8%的钱也拿去现收现付了。
目前主流的对养老金改革的建议,都是如何“做实”8%的个人账户,让账户里面真正有钱,比如转移国企利润进入养老金账户等等。但不可忽略的是,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普遍忧虑,媒体对所谓空帐的高度关注,客观上又为养老金进一步扩张提供了理由,你们老百姓也承认养老金钱不够,那好吧,(为了你们老了以后有养老金可拿,)把养老金额度从28%提升到35%好不好?你们为什么还不肯接受延迟退休?
其实,无论怎样增加养老金池子的收入,归根结底无非是改善养老金的资产负债表,使之看起来稳健和可持续。
中国是无限责任制的国家,养老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并不是独立的,它实质上从属于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虽然政府在把国企利润放进养老金这件事情上很吝啬,但以财政收入填补养老金发放的情况在很多地方却已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财政收入也好,国企利润也好,甚至养老金本身也好,虽然有不同的账目,但最终都是“政府的钱”,作为普通老百姓,不用担心国企的钱不进养老金,也不用担心政府会对破产的养老金撒手不管,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政府不会不管的。
总之,虽然朱镕基的国企改革值得充分肯定,减员增效也是势在必行,但是将下岗工人扔给社会,无疑是国企(政府)对工人的一次违约。这一违约的后果,是养老金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最后只能以延迟的方式,对全体国民第二次违约。
想通了这一层,我们会得到另外一个启示:我们用不着去操心养老金的“空帐”,更不需要对延迟退休的主张表示理解。我们不需要替政府养老金的稳定操心,我们只需要替自己在养老金体系里的损失操心,毕竟,违约的不是我们。
“养老金问题续:养老金是一笔债”由中国社保网收集整理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shebaodata.com/guandian/60728.html
为了社保知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中国社保网欢迎您转载分享。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并保留完整链接。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
人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查看全文]